吴惟忠突然插嘴道:“赵兄弟,二旅的斥候都去了穆稜关那边,你留下斥候如何?”
赵鼎想了想,“留一个班给你,都是老人,回头少根头髮,別怪我来找麻烦!”
“好好好!”沈洛挥挥手,“不送。”
將几个骑將赶走,沈洛拉著吴惟忠、杨文通等人重新坐定,想了想又派人传唤三营的几个新兵过来。
虽然是新兵,但却都不是寻常人物,一个是松门卫千户葛浩,去年末就在丁邦彦魔下听令,参与了玉环山一战。
一个是才十九岁的张元勛,世袭海门卫百户,十五岁就被点为生员,去年倭寇袭台州,其父张愷聚眾杀倭,最终力战而亡。
还有一人是李超,二十二岁,世袭松门卫指挥同知,精於骑射,嫻於韜略,是文武双全的人物这三个人都是今年的新兵,而且都是台州太平县人,丁邦彦率兵剿灭倭寇之后,三人得其引荐来舟山应募投军。
杨文通看到葛浩,很是亲热的楼著肩膀,“知道你被分到咱们二旅,屠团正那边据说跳著脚骂娘呢。”
葛浩乾笑了两声,其实更跳脚的是邓宝—-葛浩长於水战,是邓宝早就挑中的,结果硬是没捞到手。
吴惟忠打量著这三个人,目光闪烁不定,这次新兵分配,太平县应募的新兵基本上都分配到了二旅,原因很简单,因为麻夏在胶州。
麻夏是松门卫出身,但却是在太平县长大的,年纪轻轻就连过县试、院试,名气不小。
这三个人中张元勛是最早被分到二旅来的,因为他不仅也是太平县长大,而且还与麻夏是同窗好友,一起入读赵家学堂。
就在前些天,张元勛与吴惟忠还聊起了麻夏十三童子案至今悬而未决,影响力持续至今。
“都坐吧。”沈洛笑著说:“最早师正不许卫所兵应募,军中只有廉钟、刘西寥寥数人,之后胡守仁、骆松入军,也是有特殊原因。”
“不过今年募兵,放开限制,虽然卫所兵不堪战,但卫所亦有將才。”
吴惟忠轻声道:“护卫军中最是公平无私,只要有功,立时晋升,便如在下。”
张元勛、李超都点头赞同,吴惟忠在莒州一战中先是衝杀在前,稳住了右翼,之后出谋划策,
助陈子鑾大破贼军,从一个副班长连升六级出任营正,手掌四百余强兵。
只略略寒暄几句,沈洛將目前的局势一一道来,边上的吴惟忠、杨文通不时补充几句。
好一会儿之后,地图被炭笔描绘得奇形怪状,短暂的沉默后,葛浩最先开口,“济寧州、徐州那边更是难行,毕竟黄河这话说得委婉,年轻的李超、张元勛都没听懂,吴惟忠肯定的点点头,“徐州知府谭子理擅练兵,据说通军略,但治河这等大事,非他一个知府所能为。”
治理黄河、南北运河这种大事,几乎要集中全国之力,是自古以来每个朝廷每年都放在前面的大事,谭纶自然是无能为力的。
明廷南迁之后,也就勉强修黄河的河南段,至於山东段、徐州段,那就是一点都不管了还省下了大笔大笔的银钱呢。
谭纶对此也是无可奈何,为了徐州,还不得不在黄河的北端、南北运河的东端行小规模的泄洪。
所以,济寧州到腾县,以及后世的枣庄一带是一片水泽,韃靶向从这个方向来攻,那是痴心妄想。
张元勛听吴惟忠详尽的介绍后,伸手落在地图上,食指从东平州的东阿县往东南方向,越过汶上、寧阳、曲阜、泗水等地,一直点到费县,最后落在了临沂。
“不错,只有这条路,泗水县那边还算稍微好走一些,费县到临沂有狭长平原地带,利於骑兵突袭。”沈洛分析道:“白莲教民无所谓,关键是他们背后的韃靶。”
吴惟忠探出舌头,舔了舔嘴唇,“无非为韃靶先驱罢了,看来韃靶很快就要来犯了。”
顿了顿,吴惟忠轻轻拍了拍地图,“兵贵神速,咱们先动手!”
葛浩年近三旬还稳得住,李超、张元勛的呼吸都急促了起来。
护卫军向来有这样的习惯,不愿意將主动权拱手让人,將校有著很强的进攻欲望,这是陈锐潜移默化带来的,也是护卫军未逢一败带来的。
“通过白莲教探查韃靶动向”沈洛嘆了口气,“可惜兵力不足,咱们二旅需镇守穆稜关,
还要守御沐阳、郑城、临沂三地,不然的话——“
葛浩点头赞同,“不然可以北上越过费县,守住白马关、九女关,卡住咽喉之地,韃靶骑兵怎么也绕不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