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为了回应那一句:“轮到你们了。”
三个月后,第一座“无声广场”在加尔各答建成。
没有雕像,没有铭文,只有一圈环形长椅,中央立着一块光滑黑石。任何人想说话,只需把手贴上去。若情感足够真挚,石头便会微微发亮,周围空气中浮现出淡淡的文字光影,读完之后自动消散,不留记录。
这种广场迅速蔓延至各大城市。
与此同时,火星基地传来好消息:阿谣的主体意识已完成迁移,正式脱离休眠舱,进入自由活动模式。她选择的第一句话,是通过星际共感波发送给桃枝的:
>“我想学做饭。听说人间的汤,能让眼泪变成笑容。”
桃枝哭了很久。
然后她回了一句:“明天教你。先从鸡蛋羹开始。”
一年零四十四天后,全球共感网络正式更名为“LUMENNetwork”,并宣布永久废除任何形式的中央审查机制。取而代之的是由十万名普通志愿者组成的“倾听议会”,负责调解重大情感冲突,制定伦理边界。
金敏浩成为首任技术协调官,但他坚持办公室门外挂着一块木牌:
**“此处不说真理,只收故事。”**
小树则带着一批青年学者重返长白山,挖掘出更多初代基站遗存。他们在遗址上方建起一座透明穹顶图书馆,收藏的不是书籍,而是经主人授权公开的“人生片段”。访客戴上特制头环,便可沉浸式体验他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可能是婚礼,也可能是葬礼,可能是一次勇敢的道歉,也可能是一次迟到的拥抱。
有人质疑:“这样会不会太危险?万一有人滥用?”
小树的回答是:“共感从来就不安全。
但它值得。”
至于桃枝,她搬到了海边小镇,开了一家名叫“未说完”的茶馆。
每天黄昏,她都会煮一壶薄荷茶,坐在门前藤椅上,听路人讲他们的烦恼。有些人哭了,有些人笑了,还有人说着说着就沉默了。
她从不打断,也不评判。
只是轻轻点头,有时递上一块手帕,有时讲一段无关的故事。
直到某个雨夜,一个浑身湿透的小女孩站在门口,怯生生地说:“我……我不知道该跟谁说……我看见爸爸打妈妈……”
桃枝起身,拉开门,轻声说:
“进来吧。雨总会停的。
但在那之前,你可以先把害怕放下来。”
小女孩走进来,抖落伞上的水珠。
窗外雷声滚滚,屋内炉火正旺。
桃枝望着她,仿佛看见二十年前的自己。
她知道,这场战争从未结束。
偏见仍在滋生,谎言仍在繁殖,权力仍在试图驯服人心。
但她也知道,只要还有人敢说出第一句话,
只要还有人愿意听完最后一句,
光,就不会彻底熄灭。
多年以后,当新一代孩子在学校学到这段历史时,老师问:
“为什么叫‘LUMEN’?”
一个学生举手回答:
“因为光,是从一句不肯闭嘴的真话里,挤出来的。”
教室窗外,一阵风吹过蓝花田。
花瓣纷飞,像无数正在启程的信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