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陆地后,桃枝收到一封匿名信。
信纸是手工压制的蓝花浆纸,字迹潦草却有力:
>“你说共感能承载重量。可如果一个人背负太多,该怎么办?
>我是一名战地记者,亲眼见证过十二个国家的屠杀。我录下了screams,但我睡不着。
>每次闭眼,都是孩子的哭声。
>我不想遗忘,可我也快撑不住了。”
桃枝读完,取出一张同样的蓝花纸,写下回信:
>“明天下午三点,来‘未说完’茶馆。
>带上你的录音笔。
>我们一起听。”
次日,那位记者来了。
他穿着旧夹克,眼神疲惫如荒原。他坐在角落,迟迟不敢按下播放键。
桃枝为他泡了杯洋甘菊茶,然后说:“你可以只放一秒。就一秒。”
他颤抖着手点了播放。
一声尖叫划破寂静。
整个茶馆的人都抬起头。
没有人逃离,没有人指责。
一位老人默默起身,走到他身边坐下,把手放在他手上。
一个年轻女孩掏出手机,播放了一段自己住院化疗时的录音:“这是我最疼的一晚。”
接着,第三个人打开了音频,第四个人讲述了自己被性侵后的沉默岁月……
十分钟内,茶馆变成了一个流动的共感场域。
不是治愈,不是宣泄,而是一种**共同承担的仪式**。
结束后,记者哭了很久。
最后他说:“原来我不是唯一背负噩梦的人。”
桃枝摇头:“但你是第一个愿意把它拿出来的人。”
当晚,LUMEN网络新增一项功能:
>【记忆寄存所】
>允许用户上传无法独自承受的记忆片段,由系统随机匹配三位陌生人进行短期共感托管。期限结束时,若原主人仍未准备好收回,可申请延期。所有托管者承诺永不追问、永不传播、永不评判。
上线首日,就有八万九千条记忆被寄存。其中最长的一段,持续了整整六小时二十三分钟??是一位集中营幸存者临终前的回忆全记录。
一个月后,联合国宣布废除“心理稳定性评估”作为公务员录用标准之一。取而代之的是“共感能力适应性测试”,内容包括:
1。能否准确识别他人隐藏的情绪;
2。是否曾主动倾听一段让自己不适的倾诉;
3。面对冲突时,优先选择理解而非辩解的概率。
争议四起。
有政客怒斥:“我们是在选官员,不是选心理咨询师!”
回应来自一名环卫工人,他在电视采访中说:
“我扫了三十年街,见过太多人倒在路边哭。
你们制定法律的人,如果连听一句真话都受不了,凭什么管我们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