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也说:“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1
程昱也不赞同继续行军,连武将念及瘟疫都踌躇起来,他们多经历过瘟疫,深知瘟疫的可怕,一时间都看向曹操。
曹操笑说:“嗨,那医官也是说了,只是疑似瘟疫。刘备乃我心腹大患,现今如丧家之犬,此刻不除,无疑放虎归山。来人,以守城的名义留下患者和密接接触者养病。其余人随我追击刘备,夺下江夏。”
众人见曹操主意已定,不能更改,只得作罢。曹操待众人出去后,神情变得凝肃,思考半响。
他有一个惊天动地的好主意:召郭柔从征。
这并非突然兴起的念头,而是踏入荆州的那刻就已有了。
曹操年事已高,从征的谋臣武将都是与他一辈,反观江东的孙权周瑜、刘备帐下的军师诸葛亮,这三人都与子桓同龄啊……
孙权坐稳父兄基业,周瑜有勇有谋,能让刘备信任的军师自然不凡,这几人都身居要位,独当一面。
见此,曹操回首军中,忽然发现内部人才不继,子桓守成可以,子丹稚嫩尚需历练,郭柔本策谋之士,却困于内宅,不得历练。
若三人历练成,以子丹女王辅佐子桓,他百年之后,也能闭上眼睛了。
子桓是他活着的长子,已失一子,此子不能轻易动,子丹由他带着历练。何不把郭柔调来?曹操越想越觉得这个主意好,正要命人传旨,忽然想起一件要命的事情。
算日子,郭柔应该产子不满一月,他若是下旨召人,估计连卞玉那样好脾气的娘们也会向他发飙。
再等等,等她身体恢复。
想毕,曹操命人叫来曹彰、曹真、曹休等几个小辈,趁着军队修整的闲暇,教导一二。
病患和密接者等一二百人留下治病,同时军中下令后方运送草药至大军。
且说郭柔在邺城,猛然想起一件大事,今岁曹操下令选拔将才,大军出征之前已在军中选过一次,然而现在曹操不在,但是候选人却陆续进邺城。
若第一届就出现问题,只怕后续难以进行。
于是,郭柔提笔写信给曹操,并给出建议方案,若明年正月明公不能归来,可使夏侯惇主持,若军情紧急,请改任曹丕或郭嘉。
“公子丕、郭先生官职低,请明公允其暂权摄高位,以示明公爱才之心,揽才之意,惜才之情。”郭柔如此写道,封上信,命人快马加鞭送到大军。
她则以丞相府的名义,发公文给留守长史杜袭,命其做好赴邺的考生接待工作。杜袭接到命令,不敢怠慢,也心知武举考试的好处,立刻张贴告示于城门口和城中,告知考生投牒的地址和考试时间。
众考生千里迢迢来到邺城,听闻曹操南征,正忧虑间,得了这个消息,如同吃了一颗定心丸,按照指示,报名去了。
曹操收到信后,感慨郭柔的耿直,也不怕因此被他厌恶。不过现在的曹操不怕子女小辈出头争抢,就怕他们不争不抢。
郭柔提出的这三个人选极得曹操的心意,夏侯惇总理后方军务,若前线战争顺利,也唯有他能抽出时间回去一趟,且他的身份也高,曹丕则是他最年长的儿子,郭奉孝是他最信任的谋士。
这三人随便一人拿出去,足以主持这场考试。当然,最得曹操开心的是郭柔根本没提什么世家大族人选,如崔琰、毛玠、荀彧等人。崔琰毛玠现如今主持曹氏文官选拔。
他越看越高兴,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这孩子看得比子桓更长远。想毕,他提笔,犹豫半响,还是写了一条任命书,任命曹丕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允他开府置官署。
搁下笔,曹操现在明白了当年刘邦看到太子刘盈身边伴着商山四皓时的心情了,子桓羽翼已丰,他承担不起改换继承人的代价。
想到这里,曹操叹了一口气,往东南眺望了,想起了孙权和周瑜,往东北眺望,想起了被刘备委以重任的诸葛亮,再往北想起了子修。
曹操正郁闷着,忽来人报:“周瑜率大军溯流而上,与我军相隔不过百里。”
闻言,曹操快步走到舆图前,待看清山川地形,忽然脸色一变:“休教竖子抢了先机!”言罢,他立刻召来谋臣和武将议事。
作者有话说:
1——引用《三国志》
70后,80后已经登上汉末大舞台,70后的周瑜、司马懿,80后的诸葛亮、孙权、郭女王、曹丕,50后还在奋战主公曹操一看,只有个61年的刘备与自己一样奋战。
第85章
曹丕在后方收到任命后,又惊又喜,若非顾忌眼前的使者,恨不得跳起来,狂喜大笑几声。
他梦寐以求的职位竟然到手了,如做梦一般。五官中郎将负责禁军,副丞相乃丞相副手,变相说明他是阿翁的继承人,开府置官使他能培养自己的班底。
曹丕强压住上扬的嘴角,努力保持继承人应有的矜持,从腰上接下一块玉佩递过去,含笑说:“使者辛苦。南北不同,又值隆冬天气,阿翁身子可好?”
使者同样明白这份任命的重要性,自然想交好继承人,遂接了玉佩塞入袖中,亦笑回:“主公身子康健,一切安好,二公子真乃仁孝之人。”
曹丕:“这是身为人子的分内之责。”他顿了顿,面上带出一丝疑惑,问:“阿翁军情繁忙,日理万机,怎么会想起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