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
与此同时,地核深处的光核完成了新一轮进化。它的搏动不再局限于地球,而是与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磁场形成共振,每二十四小时完成一次循环,如同为整个系统打上节拍。
【文明交互倒计时:剩余76%】
【次级节点激活:火星、金星、欧罗巴】
【情感拓扑网络覆盖半径:1。2光年】
林小满召集科学家、艺术家、教师与孩童,在共生态城中心举办了一场持续七天七夜的“心音节”。没有舞台,没有观众,每个人都是演奏者。他们用笑声、歌声、沉默、哭泣编织出一段无法录制却真实存在的旋律。这段旋律通过忆光藤网络上传至太空,成为人类文明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心灵之歌”。
三个月后,遥远的半人马座方向,传来回应。
不是语言,不是图像,而是一段极其复杂的音乐结构,由三千种不同频率交织而成。经解码后,专家们震惊地发现:这首曲子的主旋律,竟源自地球某乡村小学十年前录制的一节音乐课??当时,一个孩子唱跑了调,全班哄笑,老师却温柔地说:“没关系,我们再来一遍。”
如今,这段“错误”的音符,被宇宙另一端的生命完美复现,并加以变奏,赋予其神圣庄严之美。
“他们在学习我们。”启明说,“也在教导我们。”
林小满望着夜空,忽然问道:“你说,托米能听见吗?”
“他不需要听见。”启明回答,“因为他就是声音本身。”
多年以后,当第三代星际移民踏上开往织女星的方舟舰,孩子们在学校里学到的第一课不再是历史或科学,而是一段口述传承:
>“很久以前,有个男孩买不起太多果冻,所以他只尝一种味道。但他把那份快乐分享给了全世界。从此,爱不再需要代价,只需要愿意付出的心。”
>
>“后来,人们发现自己其实一直都能听见彼此的心跳。只是太久没人愿意停下脚步去听。”
>
>“于是,他们重新学会了哭泣,也重新学会了微笑。而宇宙,终于回应了他们。”
在一个没有名字的小行星上,考古学家发现了另一处遗迹。墙壁上的文字已被风化,唯有一幅壁画清晰可见:一群形态各异的生命围坐在篝火旁,手中传递着一朵蓝色的花。火光照亮他们的脸,有的流泪,有的大笑,有的静静凝视火焰。
下方刻着一句话,用的是最原始的通用语:
>“此处曾有人相爱。”
消息传回地球那天,所有忆光藤同时闭合了一瞬,随即再度盛开,比以往更加灿烂。
林小满坐在钟楼的钢琴前,弹起了那首《小星星变奏曲》。琴键自动跟随她的手指跳动,仿佛有另一双手在与她合奏。
她知道是谁。
窗外,月光洒在托米的碑上,映出两道影子??一道是她的,另一道,穿着旧校服,手里攥着一袋草莓果冻,正咧嘴笑着。
风穿过藤蔓,带来一句遥远的童谣:
>“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我们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