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毕竟就是比咱们有文化、更含蓄是不是?】
【看似微不足道的态度和做法,就这么得到了名士的称赞,说这叫:“季野有皮里阳秋”。】
【实际上应该是“皮里春秋”,后来为了避讳又改为“阳秋”。】
【一直沿用至今。】
【当然啦,这肯定不是在嘲讽他,而是对他心有成算却不轻易褒贬的肯定。】
夏语冰摸了摸下巴,大胆推测:
【不过换到现在,如果表现得再欠揍一点儿,估计就该赐名为“死装哥”了吧?】
主播的发散性思维,谢道韫已经接受良好。
没瞧见她正在铺纸研磨吗?
不会的先记下来,等得了机会,她可就要抓着主播挨个儿问个明白了!
【无论是不是装吧,褚裒既然能得到这样高的评价称号,怎么说也是个有文人风骨的。】
【早在褚蒜子还是琅琊王妃的时候,他就为了避嫌,主动离开建康城,去做了个豫章太守。】
【没有错!就是我们那个“豫章故郡,洪都新府”的豫章。】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鉴定完毕,又是没听过的新知识。
谢道韫奋笔疾书:学吧!学无止境,太深了!
【在褚裒看来,女儿封后,自己身为外戚就已经是命运的捉弄了,他更不想因为外戚的身份干涉朝政。】
【毕竟从古至今,“外戚”这俩字可不算是好话啊。】
【一旦沾上外戚、干涉起了朝政,你这辈子就定型了!】
“定型了?”
谢道韫听得有些迷糊:这事儿名声的确不大好,但……有这么严重吗?
【哪怕是褚蒜子当了皇后,皇帝女婿亲自要把自己的老丈人调回京城来,他都不乐意。】
【沽名钓誉或许有,但褚裒在做地方官的时候,凡事亲力亲为,身边的书童都得自己出去打水,倒也担得起“父母官”之名。】
【当王妃当皇后的时候都避着嫌,没道理现在当上太后了,自己就乐呵呵地跑回来了。】
【不过偏偏此时,朝中还有一个令褚蒜子十分头疼的大人物——桓温。】
【彼时的桓温可谓是响当当的权臣,如日中天。】
【为了帮助自己的女儿和外孙,褚裒最终还是回到了建康。】
既然提到了桓温,和他相关的小故事自然不能不提。
【桓温这个名字,乍一听家人们可能还得想想。但如果一说到和他相关的典故,大家就都能反应过来了。】
主播也不拖沓,紧随其后便道:
【“我见犹怜,何况老奴?”】
【这句话中的“老奴”可不是“天空一声巨响,老奴闪亮登场”的那个“老奴”。】
【最初,正是桓温妻子用来代指他的称呼。】
说完小插曲,夏语冰再度回到正题:
【褚蒜子在临朝摄政期间,为了平衡各方势力、稳定统治,也是做出了许多努力。】
【一方面,请回父亲褚裒,自家人总是要更放心一些嘛!】
【另一方面,还任用了司马氏的宗亲司马昱、彼时很有声望的名士殷浩。】
【通过这样的安排,褚蒜子在朝中构建了大四角互相制约。】
【朝政就此终于稳定下来。】
【等到她的儿子长到十五岁,褚蒜子喜极而泣,发出一声怒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