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半夜常做噩梦,梦见自己掉进井里,喊救命没人理;
>我甚至想过喝农药,可我又怕死了以后,连坟都没有。
>但现在,我想活下去了。
>因为有个叫江叔叔的人告诉我,
>我的名字叫陈默,不是‘灾星’,也不是‘哑巴’。
>是‘沉默中仍愿发声的人’。
>所以我决定去县里申请复学,
>如果学校不要我,我就去打工攒钱自学;
>如果没人帮我,我就带着这本书,一间一间敲门问:
>‘你能听我说十分钟话吗?’
>妈,如果你听得见,请你原谅我曾经恨过你。
>现在我只想说一句:谢谢你生下我。
>至少,我活过,痛过,也被一个人认真听过。”
录音结束,HJ-90自动进入AI回应模式:
>“陈默,谢谢你终于开口。
>那些伤不是你的错,沉默也不是软弱。
>你已经走得够远了,现在可以停下来喘口气。
>下一步,轮到世界听你说。”
江临川站在门外,眼眶湿润。他没有立刻进去,而是转身走向村后那面被称为“石头耳朵”的岩壁。多年来,无数孩子的秘密藏在其中。他掏出小锤,在一块平整的石面上凿了个新洞,将一张打印好的录音二维码贴了进去,外面盖上透明防水膜。
旁边,不知何时多了一行稚嫩刻痕:
**“这里能听见。”**
回到小站时,陈默正捧着一杯热牛奶发呆。见他进来,低声问:“我能……把这段录音上传吗?”
“当然。”江临川点头,“你想让更多人知道吗?”
“不是为了出名。”他摇头,“是希望别的像我一样的孩子知道??
哪怕全世界都说你坏,只要你愿意说出来,
总会有人,愿意信你一半。”
当天夜里,ID-7742的账号更新动态,附上录音链接,备注写道:
>“我不是凶手,也不是怪物。
>我只是一个想好好活着的少年。
>此刻,我说,你在吗?”
十二小时内,超过六十万人收听,三千余名“倾听伙伴”留言响应。有人发起募捐,支持他重返校园;有律师志愿提供法律援助;更有数百名曾遭污名化的青少年私信诉说相似经历。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代表公开回应:“每一个被压制的声音背后,都藏着一个等待被修复的社会伤口。我们呼吁建立‘未成年人心理安全庇护机制’,确保每个孩子在遭遇群体排斥时,有权获得独立倾听与心理支持。”
一个月后,教育部联合公安部出台新规:禁止在学校或社区传播针对未成年人的“道德诅咒”类言论,违者追究法律责任;同时设立“匿名倾诉紧急通道”,直通全国三百个心理干预中心。
而在云岭县中学的开学典礼上,陈默作为特别嘉宾登台。校长亲手为他戴上校徽,全场师生起立鼓掌。他站在话筒前,声音不大,却清晰坚定:
“我不需要原谅所有人。
我只需要,不再害怕说出真相。”
台下第一排,江临川静静坐着,手中握着一封新的邮件通知??
“L。W。0927”再次发来消息:
>“临川,你看,光就是这样传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