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远坐在边缘,离人群半步远。他望着满天星斗,忽然觉得胸口发闷??那晚的教学楼顶,也是这样清澈的夜空。同学纵身跃下的瞬间,他听见自己尖叫,却动弹不得。
呼吸开始紊乱。
就在他几乎要起身逃离时,一只手轻轻覆上他的背。
是小雨。
她没说话,只是将掌心贴着他衣衫,缓慢上下移动,像在安抚一只受惊的小兽。接着,乐乐挪过来,把毛毯分一半盖在他肩上;阿禾弹起吉他,唱起一首关于迷路星星回家的歌;朵朵甚至塞给他一张画:一个男孩站在山巅,手中托着发光的球体,标题写着《你也是光》。
HJ-90实时监测记录:
>【ID-X3176应激波动预警】
>触发因素:高空联想+夜间环境刺激
>干预方式:非语言共情支持+群体包容行为介入
>结果:自主调节成功,未触发回避机制
>系统评语:同伴疗愈效应显著,建议纳入常规引导流程
第一颗流星划过时,全场响起低低惊叹。
小雨仰头凝视,忽然开口:“许愿要说出来,才灵验。”
“真的?”林远喃喃。
“嗯。”她转向他,“你说吧。”
他闭眼,嘴唇微颤,最终轻声道:“我希望……下次有人要坠落的时候,我能伸手抓住他。”
睁开眼时,发现小雨正看着他,眼里有泪光闪烁。
“你会的。”她说,“因为你现在……已经不怕掉下去了。”
那一刻,仿佛某种坚冰碎裂。林远深吸一口气,第一次主动牵起她的手,一同望向苍穹。
接下来几天,山谷节奏悄然变化。新成员融入迅速,而原有的秩序也在微妙调整。苏晓成了美术角常驻导师,教孩子们用水彩表达情绪;李叔每周开设一次“悄悄话门诊”,允许孩子匿名写下烦恼投入信箱;林远则意外展现出极强的空间建构能力,带领大家改造废弃谷仓,打造成可遮风避雨的“秘密基地”。
然而,平静之下暗流涌动。
某日清晨,张野巡查时发现林远蜷缩在旧衣柜里??那是他曾用来躲避噩梦的地方。少年双眼失焦,嘴里反复念叨:“我没拉住他……我没拉住他……”
张野立即启动应急程序,通知江临川并封锁区域。乐乐和小雨闻讯赶来,在门外轻声呼唤。半小时后,林远终于缓过神,满脸羞愧:“对不起……我不该这么脆弱。”
“这不是脆弱。”小雨蹲在他面前,认真地说,“是你还记得那个人。说明你的心……还在跳。”
这句话如刀锋划破迷雾。林远怔住,继而伏地痛哭。
当晚,张野召集核心团队开会。江临川调出数据分析报告:“林远的认知负荷持续超标,尽管表面适应良好,但潜意识仍在承担‘拯救者’角色。若不及时干预,可能诱发替代性创伤。”
“我们需要重新定义‘帮助’。”张野沉声道,“不能让他们以为,必须牺牲自己才能被接纳。”
于是,一场名为“破碎与完整”的主题活动悄然展开。
每个孩子领到一块素瓷片,可在上面绘画或写字,然后交由他人拼接修复。目的是体验“依赖”与“被依赖”的双向流动。
小雨画的是那扇带灯的门;乐乐画了两只牵手的鸟;林远犹豫很久,最终画下一只手伸出栏杆,另一只正向上攀爬。
当所有人完成交换后,李叔拿出特制瓷胶,带领大家亲手修补裂痕。“这些纹路不会消失,”他说,“但它们不再是伤口,而是光透进来的地方。”
林远盯着自己手中的瓷片,忽然问:“如果……我一直修不好呢?”
“那就让人陪着一起修。”张野说,“就像你现在陪我们,我们也陪你。”
一周后的暴雨夜,警报再度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