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9章
“说得没错。”
吴承安点头:“所以,我们不能给他们各个击破、暗中耍滑的机会。”
“我们要反其道而行之,把他们全都‘请’到一起。”
他随即解释道:“我打算以陛下钦封的忠勇将军、奉旨北上的名义,向我们将要经过的周边数个州郡的主官发出文书,邀请他们五日之后,齐聚安平郡。”
“名义嘛,就是共商支援幽州前线、协调地方防务与后勤保障之大计。”
将这些官员聚集于一处,众目睽睽之下,至少无人敢在明面上公然抗拒兵部调令和支援前线的大义名分。
这能有效防止他们私下里玩弄两面派手法。
此事的关键在于,并非所有地方官员都是太师的嫡系。
朝中势力大致可分为以太师为首的保守派、注重清誉的清流派,以及以御史大夫何高轩为首的改革派。
只要在会议上有几位官员,特别是清流派或改革派的官员,率先表态支持。
其他官员,尤其是那些中间派和不愿当众得罪人的官员,在群体压力下就很难独力拒绝。
这叫“借势而为”。
改革派官员以何高轩为首,而何高轩正是吴承安的坚定支持者。
于公于私,这一派的官员大概率会积极响应。
清流派官员虽有时偏于保守,但更看重朝廷法度和为国分忧的名声,只要诉求合理,也有可能争取。
有了这两派的人表态,保守派的官员若集体反对,就要考虑同时开罪多方势力的后果。
王宏发听完,猛地一拍大腿,脸上尽是豁然开朗的喜色:
“妙啊!安哥儿!此计大妙!把那些老狐狸都聚到一块,看谁还敢当面耍花枪!”
“到时候,咱们就在会上把道理摆明,把陛下的旨意和兵部的文书亮出来,看谁还敢当这个出头鸟,担上贻误军机的罪名!”
马子晋也频频点头,补充道:“而且,安平郡地理位置适中,其郡守素来有正直之名,并非太师核心党羽。”
“在此地会盟,较为公允,不易引起过多猜忌。”
吴承安见二人理解了自己的意图,便果断下令:“既然你们都认为可行,事不宜迟。”
“宏发,子晋,此事就麻烦你们二位。”
“立刻挑选得力精干之人,组成几路信使,携带我的亲笔文书和朝廷诏令的副本,快马加鞭,分头前往各州郡传讯。”
“务必确保文书在五日内送达,并让所有受邀官员准时抵达安平府汇合!”
“得令!”
王宏发和马子晋齐声应道,随即调转马头,迅速去安排人选,准备文书印信。
他们知道,这将是在抵达幽州前线之前,至关重要的一场博弈。
若能成功,大军实力将得到显著增强。
若失败,后续路途将更加艰难。
吴承安则继续统领大军,朝着安平郡的方向稳步前进。
他目光坚定地望着北方,深知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兵力补充,更是他步入朝堂视野后,第一次独立运用谋略与政治智慧应对复杂局面的考验。
安平之会,将是他在军事才能之外,向朝廷展示其统筹协调能力的又一个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