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馋猫,这叫糖葫芦呢。你瞧,把红果穿成一串儿,像不像一个大葫芦?””
“阿婆,你也尝尝,这糖葫芦很是开胃。”尹遥又笑道。
沈老太太笑应了,也是一口咬下。糖衣的火候恰到好处,少一分则软塌粘牙,多一分则又糊又苦,如今却正是又甜又脆,冰冰凉凉的糖衣再结合酸酸的山楂果肉,实在是清爽可口,让她也不禁多吃了几口。
见祖孙俩吃得香甜,尹遥摸摸七娘的头,笑眯眯出去了。在冷风的吹拂下,院中的果泥晾得差不多了,她用刮刀小心掀起一个角,又慢慢将整张揭开,用刀切成一寸余宽的长条,再挨个一圈圈儿卷起来。
这果泥风干了些许水分后,变得有韧劲儿起来,尹遥把它们小心地竖着摆在碟子里,又将剩下的最后一根在外面绕了一圈儿,扎上根细竹签固定好。冷却下来的雪球山楂也装到另一个碟子中,
厨房里陆娘子刚空下来,也拿了根糖葫芦在美美吃着,尹遥又拿出来几根,用干净的树叶包好,拎着去了坊正许家。
虽说大学生的买卖好做,可她尹遥从不赚黑心钱,自然要跟许大郎好好取经,投顾客之所好才行。
第39章寒假生意你阿兄嘴巴那么厉害,不会包……
拎着糖葫芦到了许家,尹遥受到许婆婆的热烈欢迎。
原来她们几个老姐妹昨日聚会,许婆婆一时高兴忘了形,倒是把自个儿吃积食了,这会儿正有些难受呢。
吃了这红果做成的酸酸甜甜的小点心,许婆婆肠胃也没那么涨了,自然是把她夸了又夸。
尹遥笑嗔道,“您舒服点儿了吧?下回可不能贪食啦!”
跟许婆婆寒暄完之后,她便想着同许大郎聊聊做生意的事儿,许大郎却是偷偷使了个眼色,示意她出去再说。
尹遥随他出了门:“怎么,还不能当着你阿婆的面儿说?”
许大郎忙瞪了她一眼,回头把门关上,又走到院中才道:“废话,她要是知道我不好好备考,还琢磨着做生意,可不得骂死我!”
尹遥逮住机会笑话他:“瞧你那点儿出息。”
沈大郎哼笑一声:“不过我阿婆可是真喜欢你,你没给她当成孙媳妇儿,就一点儿不后悔?”
……算了,冤冤相报何时了,跟这货掰扯什么,纯纯浪费口水。
没理会他的调侃,尹遥只轻飘飘道:“我是来谈生意的,你到底听不听了?”
提起生意,许大郎精神一震,把到嘴边的调侃收了回去,讨饶般摊摊手:“行行行,你且说说。”
尹遥心里轻哼:小样儿,还治不了你了?
昨儿她已听对方简单讲过四门学的基本情况,比如共有学子一千三百余人,其中包括五百名低阶官宦子弟,其余的八百人,则是从各州府的庶民中,择选的优秀人才。
前两日学院刚举行完选拔考试,因着还有两个月便要过年,选拔考试结束后,学院就放假了,就跟现代的寒假差不多,学子们会陆陆续续返乡过年,这学院也就随之空了下来。
不过也不是说学院就此停摆,返乡的学子,是未通过选拔考试的大部分。
而诸如许大郎之流,通过选拔考试后,可以获得直接参加春季省试的资格,此番只是放假三日,之后还要回到学院中继续苦读,甚至还要留在学院中过年。
这四门学每年能够通过选拔考试的,不过区区百余人,这些人也被称作“生徒”。而尹遥目前准备做的,便正是四门学内这百余生徒的生意。
别看人数少,生徒们的情况又与嘉庆坊的客源大为不同。
在古代,百姓们整日为了生计奔波劳作,读书识字儿的本就是少数。而且按照许大郎的了解,能来中央官学就读的,家境基本都还算不错,否则根本支撑不起路费和在神都城的花销。
更重要的是,随着大批学子返乡,学院中的大食堂也关了门,只剩下一两个厨子,每日给留下的生徒们做饭。他还听往年的学子抱怨过,这会儿留下的都是帮厨,做的饭简直狗都不吃……
“诶诶,等等,”尹遥噗嗤一乐,“这狗都不吃是你自己加上去的吧?”
许大郎轻咳一声:“这不重要,重点是真的很难吃……”
原本尹遥只是想着做些点心之类的,供学子们挑灯夜读时充饥解馋,既然这小食堂如此难吃,那更是给了她“趁虚而入”的机会,连正餐的主意都能打一打了。
不过若是想做正餐的生意,需考虑的就比单卖点心要多了。比如洛阳城有夜禁,那么提供晚餐便来不及了,做的只能是午餐。
再比如,这吃食该用什么容器装?
尹遥平时在坊内摆摊儿,卖的都是些蒸饼、粽子之类的主食,便只需要用粗纸袋,或者用干净的树叶包着也行,但若是做正餐,便免不了汤汤水水,这些就不大合适了。
另外,四门学院同国子学、太学紧邻,都位于正平坊的东南角,距离嘉庆坊尚有四里路,她要在家中做好再送过去,沉重易碎的陶器也得排除……
尹遥思索一番,回想起前两日见着的竹林,心里有了主意。
她张口朝后院儿方向叫了一声:“许二哥,托你件事儿可好?”
“啥事儿?你说。”许二郎放下手里的活计,走过来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