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两人吃完饭,康陶又收拾了碗筷,带着七娘出门了。
昨日便是他接七娘放学的,今日护送她上学自然也是轻车熟路。
路上七娘牵着康陶的袖子,康陶帮她背着书篓,笑问道:“七娘,你阿姐她们每日都这般忙碌吗?”
七娘点点头:“对呀,阿姐的铺子如今生意可好啦!”
她说到这儿又撅了噘嘴,小声抱怨道:“有时候忙得家都没空儿回呢……”
家都没空儿回?康陶这下更惊讶了,难不成三娘的铺子,还开了夜市?
不是家小小的食店吗?
……
沈龄年纪已是不轻,这半年又是流放、又是四处游历、又是长途跋涉,昨日回家后,睡得那叫一个昏天黑地。
待到他终于睁开眼,外面早已日上三竿。
他起床后在家中转悠了一圈儿,才发现除了腿脚不便很少出门的母亲外,竟然一个人都不在。
见儿子终于睡醒,沈老太太笑道:“三娘在厨房给你留了吃食,快填填肚子吧。”
沈龄去端了粥,坐在母亲旁边儿吃了起来,又疑惑道:“母亲,我娘子呢?”
从前他没离家前,陆娘子可是日日守在宅中的,每当沈龄回家,她都会出来相迎,又时时陪在身旁,十几年下来早就成了习惯。
本来沈龄回家后,以为一切仍会一如既往,没想到刚睁眼就发现娘子不见了!
听了儿子这话,沈老太太却是挑了挑眉:“你娘子自然跟三娘走了,不然呢?”
沈龄唬了一跳:“三娘是去铺子里忙了,娘子跟着去做什么?”
看着这还停留在半年前的儿子,沈老太太白了他一眼:“你一会儿不是要去南市吗,自个儿去看看呗。”
“这倒也是。”
沈龄稀里哗啦喝完了一碗冷粥,康陶也正巧从外面回来了。
他方才送完七娘上学,又去了趟坊正家。离家半载,如今既然回来了,自然要第一时间交还过所、重新登记。
见康陶回来,沈龄便也起身同母亲告辞。两人套好车,一道儿往南市去了。
昨晚尹遥曾问过沈龄,要不要一道儿合作,沈龄便半开玩笑地说,得先瞧瞧这铺子开成什么样儿了才能决定。
尹遥自然盛情相邀,请沈龄和康陶今日前往沈记参观考察。
两人带着从岭南带回来的食材,驾着车从家里出发,一路朝着南市而去。
从南门轻车熟路进了南市,康陶问道:“阿爹,咱们先去三娘那儿?”
沈龄笑道:“嗯,昨儿跟她约好了,便先过去瞧瞧。”
他在南市经营食店十几年,自然也对各家铺子熟悉得很。尹遥昨日报的地址,他一听便晓得是哪家。
沈龄叹了口气,那铺子占地又小、门面又窄,若不是当日银钱吃紧,加上尹遥人生地不熟,否则绝不会租下这家铺面。
沈龄想了想又道:“我看三娘那小食店也吃不下咱们这么多食材,到时给她留一部分便是,余下的还得寻家货行卖掉。”
康陶犹豫着应了一声儿,回想起接送七娘上学时,那张家仆从的客气态度,还有今日去坊正家时,坊正夫妇对尹遥的赞不绝口,他心里隐约察觉,自个儿和阿爹,可能都小看这位表妹了……
他驾着马车刚进南市,便瞧见门口的告示栏上贴了张崭新的招贴,随意瞥了一眼,只见上面画着惟妙惟肖的美食佳肴,还写了什么“新品”、“冰饮”之类的字样儿,不少百姓围在前面,纷纷说待会儿要去尝尝。
康陶有些感慨,看来他们离开的这半载,南市又开了许多新店呢。
绕过邵记成衣铺,马车缓缓驶入次街,康陶瞧着眼前这家食店,睁大了眼睛,声音有些发颤:“阿爹,你快出来瞧瞧。”
“怎么……?”沈龄掀开车帘,说了一半儿的话断在了嘴边儿。
只见面前这家食店,门面宽敞明亮,门头上挂着硕大的“沈记”招牌,虽不比沈龄当日经营的那座三层楼气派,可也与二人料想的小本经营、家庭作坊完全两模两样,差点儿以为是走错了地方……
食店门口客人往来不绝,门口一侧立着一架硕大的水牌,与方才南市门口见到的,内容一模一样。
一名伙计正送客离开,瞧见康陶的马车,立刻迎了上来,激动道:“东家,康陶,你们来啦!”
两人看着面前这张熟悉的笑脸,愣了半晌才难以置信道:“方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