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小说网

皮皮小说网>明末:我为大明延寿七百年 > 第231章 分化复社二(第1页)

第231章 分化复社二(第1页)

“既然吴学子所问,那本阁便考教诸位一题,名曰“未来商政”。”张书缘明白,跟这群人来讨论眼下的商业,其大概率会讲一些诸如放开管制的话。所以,与其跟他们聊这个,还不如聊对商业的管理展望。而他们之所以如此,是在眼下的大明读书人眼中,这商业之道在明面上是被各个衙门所压制的情况,不但有各种盘剥,其政治地位还不没有农民高。“回禀大人,商政乃一国之重政,依学生看来,我朝若想使商业发挥出举足若轻的能力,应提升商人地位,使天下普通商旅扩大产业的同时,免受不法侵害。”听张书缘要考这个,吴应箕一时间也不知道该怎么说了,只能是回答了一句宽泛的话。虽然这话有些宽泛,但这也是他吴应箕来此的目的。“恩,吴学子言之有理,可这要达成你之言论,其难度奈非一日之功。”张书缘自然知晓,当下的普通商人的生存压力,可对于这个问题他却是有着很详细的计划,只是缺少一些人手。“大人,若按学生想来,要改变其地位,则需要让天下百姓都知道其在我大明的重要性,如我司可主动公布优异之商的贡献,亦或对其施行赋税减免,并与大理寺协调制定保护之策。而这样一来便可使天下良善富商广行于天际的同时,也可借此来将那漫漫流民转化为正常百姓了。”吴应箕是挺胸从容应答,就好似是为此准备了数年之久一样。“大人,除了上述大方向之外,若学生为一方布政者,学生必一会亲临一线勘察统计各产,二则会同地方友司协调奖赏优异之商,三会助力友省同僚一同发展。”“想法不错。可你若是与地方友司协调不成该如何?诸位学子周知,我朝财政日益严峻,而这财源则依赖于各地友司征收,倘若大面积减税免赋,那这财政该如何过度?”吴应箕的话还有些很稚嫩,但其回答还是很不错的,说所的情况也很符合眼下及后世的看法角度。而虽然他说的是没啥问题,但在张书缘看来,他却是有点天真了,竟将希望放在了和其他部衙协调之上。要知道,大明各地的布政司,可都是靠着盘剥收取好处过活的,一旦大面积的免税,那地方官场绝对会在那些个商户的身上下猛手盘剥!“大人,此问题…依学生想来,有两则解决之法,一乃施行亡宋之策扩大与他国贸易,二乃严厉打击不法商贩征缴其不法所得。”这吴应箕不愧是善读史书之人,脑袋一转便想出了解决之道。“恩,解法不错。可吴学子又无想过,倘若地方友司因当地各种情况,无法推行我商政时那又该如何?”张书缘看着吴应箕,下意识就逼问起了他的真实想法。而他想要问出来的是,你吴应箕赞不赞成增加商税!“这……”问到了关键节点,吴应箕也就有些踌躇了起来。说实在的,自他十六岁开始科考后,就没少受到各路豪绅的资助,虽然是没有人跟他说过资助目的,但他却能不是聋子和瞎子,是能看出来那些人的目的。而那目的,自然是要他们做代理人,为自己谋取利政!“怎么吴学子没有别的办法了吗?”见他在踌躇,张书缘便眯起了眼睛,而一旁的周延儒见状就想出口提点,可他还未张口,吴应箕就好似是想通了一样,挺了挺身子就开口道。“禀大人,若有地方难以实施此政的话,那学生以为应当立即上书,奏请吾皇增加税赋的同时,还要严苛监管律法。待库内有盈余之后,再将宽裕之款贴补给困难之地。”这个答案并没有出乎在场人的意料,因为这个办法是最优解。“那依吴学子看来,这既要增加税赋,那该增加多少合适?”见终于把他引到了这个点上,张书缘就追问了起来。“这…这还请大人见谅,具体数额这还得等学生探查一二才可陈明。”说完,吴应箕便不好意思的垂了下头来。“不错,不错。周大人,看来我朝是要出不少匡国之人了呀。”见吴应箕说出按实办事之后,张书缘便就高兴了起来。因为,他这答案是要比那些个张口就来的,要强出个数万倍不止。“是啊,吴学子有心有欲,想来不日便可成长为一代大才了。”周延儒见他说出了这个答案,心里提着的劲儿就松了下去。“吴学子所言皆有理有据,本阁甚为欣喜,你之考核通过,自明日起你便跟在我身边学习,暂任我顺天府商科管制局员外郎。”这商科管制局员外郎是从五品之职,在它的上面还有正五品的郎中,而目前商业司下辖的商科管制局及司务厅,是由毕际壮等人在兼任郎中管理。而这郎中一职是迟早要让他们四个左右侍郎给交出来的。这在张书缘的计划里,这四人是决不能被日常琐碎小事拴在衙门里的,要尽可能的让他们出去调研,或出使他国谈贸易。,!“学生谢过部堂。”“恩,下一位。”让吴应箕跟在自己身边学习之后张书缘便就考教起了其他学子。只不过,这复社里人心繁杂,于是对于他这考题,那是说什么的都有。有跟吴应箕说法类似的,亦有赞成眼下补贴之策的,当然这也有谏言放开管制降低商税的。对此,张书缘是呵呵一笑,大手一挥就任用了其中二十人,将他们安排到了商科管制局里做主事了。……做完这人事安排后,周延儒便提出了宴请,要邀请他与温体仁到家中吃饭。可张书缘却是摆了摆手,连连吐槽自己公务繁忙。见张书缘是如此言语,周延儒便只好打消了拉拢他的想法。说实在的,对于周延儒这个人,张书缘此时是很想对他下手的,因为这个人不但贪财还极其的自利,天天搞什么八股文章华夷之辩,弄的一群跟他混的文人是摆不清时局轻重。当然,这件事也不只是他周延儒一个人在搞,而是这整个大明的腐儒都是在搞这套!所以在张书缘看来,这个人自己是早晚要搞他的,为了到时候免得被波及,他自然就是得选择与他拉开距离。将人送走以后,张书缘便关起门来,给诸多复社成员普及商业司的使命,和一些后世的浅显理论了。而这群人是多听就越觉的,这商业司是除了户部和吏部之外,就属它是朝廷最为重要的部门机构了。而张书缘跟他们讲的理论,是后世的通货膨胀之理!在他张书缘还未穿越之前,他并非是学金融专业的人。可要知道在后世,那金融学的专家教授是何其之多,就算他不是专业学生,不去刻意关注,但也能被迫学习到很多金融理论。可道理是简单,但在张书缘讲出,如何解决各种原因的物价上涨后,吴应箕等人便就发觉,他张书缘所讲的内容甚是精妙,足可被称为天下第一商言了。听着众多学子的吹捧,张书缘也没好意思说是自己研究的,反而是说在某些杂书中的只言片语里总结来的。对此,吴应箕等人就更加佩服了,只感觉他张书缘并不像是外界传言的那般。没错,自从和东林浙党交恶后,韩爌等人就开始找他的黑料了,可找了半天他们也没找到。于是这群人便就开始给他造谣抹黑起了商政,让一众不知实情的人以为,他是在玩富国穷民那一套。……光阴流转眨眼间,半个月的光阴便就过去了。随着那一百位复社学子进入朝廷各衙,朝廷中便陷入了一种诡谲的氛围,就好似那争抢好斗的群臣是改了性一样,整日里是忙的不可开交,更没有发生互相检举之事。对此,起初他还没觉的有什么,但没等他清静两天,便就察觉到了都察院开始频繁走动了起来。在察觉到异样后,张书缘顿时就意识到,这是有人要对新政出手!于是,他当即便向朱由检请了假,跑到了宛平等地核查土地丈量之事了。自从新政开始推行,并进入韩爌等大佬家中丈量之后。张书缘很快就把明志给召了回来,并找吏部借调了孙传庭,让他与明志一起代理自己出面丈量那些三四品的侯爵文官的田产。好在,由于明志吃过亏,知道约束下面人,再加上孙传庭觉得此政有利于家国,所以便就没发生什么烂事了。在审视了一圈,见没有人敢背着自己和温体仁等大臣做违法之举后,张书缘便就松了口气。可他却没想到,就在他回到京师的十月九日这一天,朝会上便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件大事,是由都察院左都御史曹于汴上禀,说是地方上有人靠关系坑害百姓,谏言朱由检发起的百日监管之政广查地方。对于曹于汴的请奏,张书缘与朱由检起初还没觉的有什么,更是为此高兴,但他二人还没高兴几日,这都察院就通知刑部抓人了!这被抓的人,是一位来自南直隶的复社学子,名曰吕斯伯。见他们对复社学子出手了,张书缘顿时就被打懵了,更是暗道一声不好。随着此人被抓的消息传入朝中,朱由检第一时间便着曹于汴出来解释了。而曹于汴则说是有人向都察院检举,说这吕斯伯之父,于早年间曾参与走私,按律应判以流放之刑。见他这么一说,张书缘与周延儒自然便站出来保吕斯伯了。但奈何,大明律法有连坐制,所以无论他们怎么保,都保不下这个人来。而这件事虽然并未直接波及到他张书缘,但他也因此得罪了李长庚,让李长庚怀疑是不是自己不应该答应让复社入朝。没错,这复社能之所以能进入朝廷,一是朱由检想用,二是他这个吏部尚书承接了张书缘的人情没有反对,如若不然就这群只空有理论的人,是无论如何也进不了朝廷。……下了朝,来到商业司部衙。张书缘是一脸的愁容,他知道这是东林党和浙党合谋针对复社的结果。,!见自己的上司是愁眉苦脸的,吴应箕便就端了杯茶放到了面前。“大人,这是怎么了?”“吴郎中,你处理完事了?”听到声音,张书缘便瞧见了满身疲惫的吴应箕。“卑职,忙完了。大人这是朝中出何事了?为何您一脸的苦相?”这自打进入商科管制局后,吴应箕用了三天功夫便搞懂了运作机制,并十分热衷于核查顺天府的商业情况。“忙完了就好。嗨,还不是那闹人的文人?”“?”一听文人二字,吴应箕就表情怪异了起来,心说咋地?文人吃你家大米了,让你这么评价文人?“方才是本阁口误,应该说是我朝的言官。吴郎中你应该也曾在民间听闻过些我朝的传闻。”“实话说,你们在民间时听到的不是假的。”“唉,你说,我大明怎么就闹到了这个地步?”见他似乎是有些懵,张书缘喝了口茶便苦笑着说了起来。“大人,今日朝会可是有言官攻讦我司商政了?”见张书缘说起言官,吴应箕就皱起了眉来。而此时他对商业司的看法,早就是不像原先那般了,只觉的除了在澄清玉宇之外,还多了一条选择可让大明焕发生机的路子。“是啊,他们不但攻讦我司施政,还抓了一江南学子。吴郎中你说,这言官们最怕什么?有什么办法能治一治他们?”“办法…,大人他们怕言论。若是我司能将商政的好处公布于众,届时他们再想阻挡也要考虑一番民意了。”在瞧见吴应箕的瞬间,张书缘突然就知道自己的计划该怎么启动了。旋即就告诉了他,今儿有你复社的人被抓了,不但人被抓了,我商司的政务还被他们所抨击了。果然,一听这事,吴应箕旋即就怒了,想了想后就道出了此言。也是,言官也好,文官集团也罢,其实他们怕的一直都是舆论,所以他们才会穷奢极欲的掌控舆论渠道。而他们之所以这么快对复社出手,一是复社攻击了他们所有人,二是吴应箕等人在商业司的言辞被传了出去,所以这才引来了报复。……瞧见吴应箕把自己的计划说出来了,张书缘旋即就是一喜。“吴郎中,你现在也知道了本阁所想的宏图,若想使我大明焕发生机,眼下只得是从商业下手,而想要实现此目的,本阁需要你的帮助啊。”“大人的意思是……”“唉,你复社学子如此心念朝国,而此等忠心是备受打压,这怎更够匡扶朝国。若你等不尽快立足于朝,那本阁恐怕是也独木难支啊。”“大人,这不是卑职怕,而是我辈学子好不容易跻身朝廷,这倘若眼下抨击大臣,这是否会引来杀身之祸?而且这几日,我辈学子已逐步了熟悉政务,这若是就此出手,卑职恐误了家国大事。”“吴郎中说的是。但吴郎中也要想想,那日你等入朝就因张溥二人的激进言论,便引来了诸官的不满。若是任由他们肆意谏言,那岂不是你等学子要逐一清退?”张书缘说的没错,这东林与浙党的计策,乃属一石三鸟之阳谋,一来可借此打击政敌,二可立功于朝,三可合力清退复社这群激进分子。“若按大人如此之言,那卑职等该如何自处?”吴应箕一想,觉的张书缘说的也有道理,下意识就躬身请教了起来。“如何自处?自当与激进之人划清界限,二来主动出击!”:()明末:我为大明延寿七百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