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辩看错了唐皇后,唐皇后撑着他的胸膛起身,眼睛里带着水雾,轻声回应道:“妾从不贪图权势,若没有了陛下,妾心甘情愿带着韶儿离开洛阳,终生不准韶儿参与朝政。”她入宫图什么呢?图他未开智前的傻,还是图随时会掉脑袋的动荡宫廷。若真有那一天,她会按照刘辩的遗愿,将一切料理妥当。刘辩松口气,笑道:“朕其实也是个理想主义者。”唐皇后不懂这是什么意思,嗔了他一眼,伸手端回桌上的汤碗,道:“药快凉了,理想主义者也要喝药。”两人都不再提前面的事。就像刘辩说的,此事只有他和皇后知道。一切顺利的情况下,该就藩的去就藩,该做太子的做太子。只有当不顺利时,床榻下的那封遗诏,才会发挥他的作用。喝完药,外面的天已经彻底黑了。收拾汤碗的活由宫女整理,刘辩与唐皇后享受着温存。唐皇后的纤纤玉指在他胸口画着圈,低声道:“妾身也要和陛下一样,做理想主义者。”她估计连什么是理想主义都不知道。刘辩失笑,突然问道:“母后今日没来?”提起何太后,唐皇后身子坐直,摇头之后,紧张道:“母后将宫里的大印都交给妾了,她最近抓了许多人,不少老臣都被革职回乡了。”刘辩沉默,何太后哪是在宫变。分明是借着名头,帮他扫清那群腐儒。刘辩真觉得没必要,现在大家处的都挺好的,大权自己完全掌握住了。全国的粮草士人们插手不了,大汉的军队在皇甫嵩手里攥着,洛阳旁边还围了一圈北军,洛阳内又有刘备盯着。再加上一个职位低,但权力大的尚书台,朝廷上没什么人敢跟他作对。说句不好听的,刘辩要是真不耐烦,那群老臣他可以让人全砍了。将他们革职其实也是一句话的事。就是名声可能会出点问题,世家大族搞宣传自己很难应付,其次是地方会出点岔子。何太后这么干有些心急。唐皇后小心翼翼的问道:“陛下,大将军那……陛下要不要写封书信?”“不用。”刘辩摇头,皇甫嵩是不会动的。汉末三杰是出了名的倔,他们要是能被各方势力三言两语劝动,不至于有后来的三国。谁能有他们亲自下场起事快?让刘辩担心的是何太后。也不来商量一下,就借着临朝的时候,做这么多事。自己现在想不领情都晚了。总不能出去和太后对着干,将被革职的老臣全部召回来,然后被群臣架着圈禁太后吧。“母后的心思朕明白,毕竟才两年时间,她仍旧觉得满朝文武都是无能的庸臣佞臣。她希望趁着这次机会,将老臣尽数下狱,无能之辈全部革职。等到朕养好了病出去,释放一批可用的,这些老臣必将感恩戴德。再给革职的老臣一些食邑,他们便不敢在地方上动乱。最后朕手中有大把空闲职位,可以封给实干的钟繇、荀攸、杨修、田丰、沮授等人,他们会感激朕的知遇之恩。到此,朝廷仍由朕作为……”想干什么干什么。代价是何太后成有名的恶后,刘辩若不护着,士人们恨不得将其活撕。刘辩内心五味杂陈。自己逃北邙时,还想着用王允攻城,逼董卓弑了太后来着。唐皇后吃惊的昂起头,“陛下要阻止母后吗?”“来不及了。”刘辩摇头,“若母后提前跟朕商议一句,朕岂能答应?现在中止,好处捞不着,反而给母后安上一个恶名,得不偿失。”只能任由事态发展下去,关键时候自己站出来,借着这股东风,干波大事。刘辩养病这段时间脑子没生锈,如今依旧转的飞快。将陈群找回来!陈群是九品中正制的发明者,和荀彧、杜袭、赵俨并称为颍川四名士。他随征西军出征凉州去了。陈群回来后,可以立刻着手改进官职。以九品中正制的品级为蓝本,将现有的九卿改为三省六部,给予所有官吏品级。此外,慢慢衍生出内阁。现阶段内阁可以往后放放,刘辩暂时要彻底集权。还有,他要想一个理由,办场不大不小的科举。然后下令全国开私塾。类似弘农正在办的什么穿杨射堂。还有,放开市场,每次要靠着朝廷下场指引,还是太拖沓麻烦。一大堆的事,都可以等自己痊愈后办,大汉将步入新的纪元。……一晃就十月了。朝廷政事全部荒废,长乐宫的奏疏几乎堆积成山,根本看不过来。再没人觉得尚书台无能。杨家的杨修回来尽孝,听说当晚能听见杨家哭声传出。第二日早朝,再次出现变故。一向稳重的皇甫嵩,对士人开炮,力挺太后主张。这不禁让人想到传闻中太后给皇甫家送的密诏。大将军与太后站在一条战线上了?恐惧感在蔓延,士人在绝望,朝野沸腾。还有一个出乎预料的人,抱恙的杨彪来上朝,同样火力全开,喷的是何太后。杨家五世三公。历经五代人都有人官至三公!这样的家族,一日间竟有多人下狱。杨彪忍不了了,歌颂完天子的功绩后,几乎是指着太后的鼻子骂,要求释放杨家族亲,唾沫纷飞的模样,仿佛下一秒就要愤然离席。大胆之举令人咂舌。更猝不及防的一幕还在后面。何太后没有一点慌张,居高临下的扫视朝堂,语出惊人道:“无罪?吾看杨敷罪大恶极,来人,传杨修上来,让他把昨日说的话重述一遍。”接着,众臣见到诡异的一幕。杨修走进崇德殿,突然下跪,扬声道:“臣所检举杨家条目句句属实,然此有悖孝道,恳请太后恕臣不愿再言。臣再次祈求太后,革去臣青州牧职位……”殿中哗然。杨修叛了杨家,还在昨夜进宫密奏,告密杨家被抓之人的罪状。今日更是落了个跟其父对喷的场面,这……:()重生刘辩,掌汉末英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