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明珠接手了怀远堂后,黍离过来的次数屈指可数。
因此即便是终年面无表情的冷风,也不禁挑了挑眉毛。
难不成是林姑娘把吴嬷嬷气急了,着黍离来兴师问罪?还是吴嬷嬷听了府里流言纷纷,着黍离来传达训责?
冷风暗自琢磨,毕恭毕敬地将黍离请到了书房。
李瑾正在书房读书,隐约听见来人,又未见冷风通传,想着这个时候也就是林小宛过来,便露了笑意。
他本以为昨夜二人说话不对付,她要恼了他,今日就不来了。不过想想,她一贯心胸豁达,古灵精怪,是与寻常女子不同的。
待李瑾看清来人,不禁愣住。
黍离将他的失望、惊讶、愕然尽收眼底,虽然躬身行礼,却语带嘲意:“黍离见过王爷,看来我这不速之客教王爷失望了。”
李瑾苦笑:“不知吴嬷嬷有何吩咐,还请黍离姑娘赐教。”
黍离微笑道:“赐教不敢当,奉先生之命,将此策论呈与王爷。”说罢,便微微躬身,双手将手中策论托到李瑾面前。
李瑾接过一看,大吃一惊。吴嬷嬷所呈策论,乃是他与林小宛提过长城修建事务的破解之法。
吴嬷嬷的字迹一如既往地潇洒飘逸,措辞亦极为考究优美,更重要的是所提对策因势利导,切实稳妥。
其一是改变“长城”提法,以“边墙”代之。
李瑾不禁叫绝。
秦始皇始修长城,劳民伤财,其名甚恶。故而历朝一提修建长城,不论朝野,俱有反对之声,本朝亦是如此。
但若说修缮边墙,不仅显得必要,也容易接受得多。看似仅仅变换了个说法,但是从上到下的阻力,不知道要小了多少。
在朝臣眼中,修长城所费之巨,毋庸多言,但修边墙所费,再多也多不到哪去。不经手此事的官员更懒得关注,便少了修长城从始至终的不断弹劾与心思暗动。
地方军民均知修缮边墙可以御敌,护卫百姓安危,边墙一词便与自身休戚相关,而非暴君苛政。虽是一样服徭役,做事的态度便截然不同。
此计不费吹灰之力,却拨万斤重负,实在妙极!
其二是采用“文字砖”,保障城砖烧造质量。
所谓“文字砖”,是在所烧城砖上注明各级责任人名字,从府州县甲到制砖人夫,以及烧砖时间都要清楚印在砖上。一旦城砖出了问题,便可以追溯问责。
李瑾不仅叫绝,而且深受震撼。
这样一来,若有人贪污腐败,以次充好,即便当时蒙混过去,未来城墙出了问题,照样可以追究责任,予以责罚,而且其罪名也会遭百姓唾弃。
而勤恳负责烧砖制砖之人,其名存于砖石之上,历经风霜美名传于后世,又是何等荣耀!
此计为以效监督取代以人监督,革审核费力、人浮于事、官官相护之弊,得简单易行、责任清楚、时效长久之利。
其三是捐钱修城者亦可将名刻于石上以示嘉奖。
就是无论富户商人,抑或平民百姓,无论出资多寡,哪怕出了一块砖的钱,也可以将姓名刻于石上流芳百世。
以往官府向富户劝捐纳捐,或涉官职买卖,或利益勾结,或强力威压,影响极坏。如今以名诱之,必有富户趋之若鹜。
出资不限多寡,普通百姓若有心出钱也可留名。积少成多,集腋成裘,不仅可缓钱粮不继之困,更显得军民一心,上下一体,彰大楚之盛名。
其四是在修城石灰砂浆中掺入糯米浆,增强粘合力。
李瑾颔首,城墙坚固与否,一则在于砖石,二则在于灰浆。若有妙法加强灰浆粘性,城墙必然更加坚固!
李瑾手捧策论,再看一遍,心情激越不止。
若此计得以施行,北地的长城必将修得牢固,防御外敌入侵,造福子孙后代!
李瑾难掩面上喜悦之情,目光炯炯望向黍离,刚想问道“吴嬷嬷怎知本王为长城一事忧虑”,便对上黍离一双含笑打趣的眼睛。
李瑾扫了黍离一眼,迟疑问道:“黍离姑娘,吴嬷嬷可曾带了什么话不曾?”
黍离笑道:“先生并未带什么话,写了策论后,便在书房教授林姑娘书法。王爷可有回话?”
李瑾闻言,心中翻腾如潮,一时间不知从何说起。
果然是她。
她兑现了自己的承诺,为他献上了破解之法。但是,又怨恨他冷漠无情,不肯见他。
而嬷嬷……李瑾轻叹一声,自母妃仙逝之后,吴嬷嬷自觉其未尽辅佐之责,悔恨难当,本欲自戕追随母妃而去,被姑母与自己苦劝方才作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