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所长当机立断“马上把无人机项目组所有成员叫到会议室开会。”说着带着大家直奔会议室。
很快人就到齐了,周黎汇报完了无人机改造方案。
周所长沉声道:“我们必须立刻组建攻关小组,优先验证这个方案!我们要在一个月内,让第一批自杀式无人机具备实战能力!”
王黎重重点头,“可以同时组建无人机操作小组,让他们尽快熟练操作无人机。”
周所长目光如炬,环视会议室内的团队成员,声音沉稳而坚定:"好!就这么定了。老李,你负责技术攻关组,务必在两周内完成无人机改装方案。小张,你带人联系军方,协调测试场地和靶标物资。"
他转向王黎,微微颔首:"王黎,操作训练这块就交给你了。从防空军抽调20名精锐,组建首批无人机作战小组。可以让顾团长帮你,记住,要挑选心理素质过硬、反应敏捷的队员。"
王黎立即起身:"明白!我建议采用三班倒训练模式,确保24小时不间断训练。另外,我们需要在基地搭建模拟操控舱,尽可能还原实战环境。"
这时,技术组长老李推了推眼镜,提出关键问题:"周所,现有无人机的续航时间只有25分钟,恐怕难以满足作战需求。"
周所长眉头微皱,手指轻叩桌面:"立即联系电池厂,优先保障高能量密度电池供应。同时,让设计组研究加装副油箱的可能性。"他顿了顿,目光变得锐利,"记住,我们的目标是:一个月后,这批无人机要能精确打击50公里外的移动目标!"
周所长起身道,"从今晚开始,全所进入战时状态。各部门每日18点前汇报进展,遇到问题随时上报。"他看了看手表,"现在是下午3点20分,4点整我要看到各组的具体实施计划。"
会议结束后,整个研究所立刻高速运转起来。在研究所后方的训练场上,顾廷军带着第一批候选队员已经列队集合,王黎正在向队员们讲解新型无人机的操控要领。
夜幕降临时,研究所依然灯火通明。透过实验室的窗户,可以看到技术团队正在紧张地调试无人机控制系统,显示屏上的参数不断跳动。而在模拟训练室,第一批选拔出的操作员已经开始了首次实操训练,他们的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但眼神都异常专注。
周所长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远处训练场上升起的无人机,轻声自语:"时间不等人啊。。。"他转身拿起红色保密电话,拨通了一个号码:"首长,我是周启星,我申请研究所暂缓迁移……"
电话那头传来首长沉稳的声音:"启星同志,说说你的理由。"
周所长握紧话筒,目光坚定:"首长,我们现在正在改造自杀式无人机。一旦改造成功,就能以最小的人员伤亡改写越南战局。我们必须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改造。"
窗外,一阵急促的引擎声传来。周所长转头望去,只见三辆军用卡车驶入基地,车上满载着各式材料。年轻的科研人员们正小跑着迎上去,脸上写满了干劲。
周所长的声音微微发颤,"首长,没有什么比战争和炮火更能激励人,更没有什么比亲眼看着自己的研究成果保家卫国更让人热血沸腾!"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首长终于开口:"好,我批准你的申请。但启星同志,——你们最多只有两个月时间。"
此后,研究所日夜不停,所有部门都全力配合无人机改造。
1965年2月22日,农历正月二十一,深夜的试验场寒风刺骨。王黎裹紧棉大衣,看着地勤人员围着三架改装过的无人机做最后检查。跑道两侧的信号灯在夜色中连成两条笔直的红线,像是通往未来的通道。
"准备就绪!"邓教授的声音从指挥车里传来,他花白的鬓角在探照灯下闪着银光。(无人机改造小组成立以后,邓教授再次赶过来支援。)
周所长拍了拍王黎的肩膀:"紧张吗?"
话音未落,远处突然传来引擎的尖啸。
三架银灰色无人机如同离弦之箭刺破夜空,机翼下的红色信号灯在夜幕中划出三道优美的弧线。
指挥帐篷里,雷达屏幕上的光点稳定地向目标区域移动。
"高度1500。。。速度280。。。"观测员的声音有些发抖。
突然,中间那架无人机一个俯冲,在距离模拟目标200米处猛然拉起,机腹摄像头传回的画面上,可以清晰看到靶心上用石灰画着的U-2轮廓。
"俯冲精度误差0。3米!"测量员激动地大喊。
帐篷里爆发出一阵欢呼。远处,完成测试的无人机正依次降落在跑道上,滑行时激起一片雪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