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的安防系统用的是最新的Hikvision摄像头,但对沈欹与来说形同虚设。
他伪造了物业管理的MAC地址,利用固件漏洞直接获取了root权限。
三分钟后,监控调出画面,16点23分14秒,对面别墅二楼窗口,一个戴着棒球帽女生举着手机,iPhone15Pro的摄像头微微反着光。
物业登记显示,别墅租客是清津大学金融系的唐明远。沈欹与黑进学校教务系统,调出他的完整档案,连带社交账号一并爬取。
他的ins上最新动态是一张暖房派对的合照,十几个年轻人举杯欢笑。通过面部识别,窗边那个戴棒球帽的女生被红框标记。
李沐玲,22岁,邻省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编导系的学生。
论坛首发帖的IP经过三层跳转,从巴西到俄罗斯再到日本,但沈欹与的脚本在五小时后锁定了清津大学经济学院王思睿的笔记本电脑。
李沐玲是王思睿的外校闺蜜,虽然不是清大学生,但清大所有热点八卦她全都了如指掌。
至于她为什么要拍下这张照片并传播给王思睿,而王思睿为何要将其发表在论坛上,又到底有何意图。沈欹与不再去深究和考虑,懂得始作俑者是谁就够了,剩下的事情他全权交给其他人来处理。
几天后,李沐玲收到“青年摄影师大赛”组委会的退赛通知。经技术鉴定,她的参赛作品《城市边缘》与著名摄影师张洛的《钢铁森林》系列存在多项雷同,证据确凿,实锤了抄袭行为。
与此同时,她还惊恐地发现自己所有苹果设备被远程锁定,数据被彻底清空,iCloud、Google相册和百度网盘账户均遭注销,多年积累的摄影作品和素材荡然无存。
而王思睿这边,情况就更为惨烈。
有人匿名举报她大三发表在《经济研究季刊》的论文与知网某一篇入选了CSSCI的论文的核心章节重复率高达62%。并且去年的“挑战杯”区级获奖项目,实际是由代写机构完成。还有本学期计量经济学期末考试也存在作弊行为。
因此校方学术委员会召开紧急会议,针对举报内容进行严格核查。
由于校领导极其重视学生学术造假问题,特批加急处理该事件。
学术委员会调取了王思睿论文的原始数据。经查证,其发表在《经济研究季刊》上的论文确实与CSSCI期刊《经济地理》的一篇论文存在大量雷同,核心章节重复率高达62%,远超学校规定的15%上限。关键数据表格几乎完全一致,仅做了简单的变量名称替换。
同时,技术部门恢复了王思睿删除的微信聊天记录,证实“挑战杯”区级获奖项目确系以5600元的价格委托“学术无忧”代写机构完成。
代写方提供的原始文件创建时间早于竞赛申报时间,且答辩视频中王思睿对项目细节的阐述明显存在知识断层,无法回答评委老师提出的专业问题。
至于计量经济学期末考试作弊行为,教室监控清晰显示,王思睿在考试过程中多次低头查看藏在袖口的智能手表,接收外部传来的答案。试卷比对也证实,她的解题步骤与邻座考生高度一致,甚至包括几处相同的计算错误。
最后,校方仅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就完成了全部调查流程,并对此事件做出回应并给出结果。
一、撤销王思睿在《经济研究季刊》的论文发表资格,并通报期刊编辑部。
二、取消“挑战杯”区级三等奖获奖名次,追回奖金及证书。
三、本学期计量经济学课程成绩作废,记零分,并追加“学术违纪”处分。
四、列入学校学术失信名单,取消本年度所有评优评先及保研资格。
五,全校通报批评,处分决定记入个人档案。
两个女生经此一遭,才知道了自己惹了不该惹的人。
可却始终想不通,不过是随手拍下的一张照片,不过是匿名发到论坛的一个帖子,怎么就落得如此下场?
她们也从来没有想过,当那张照片被传上网络的一刻,就已经撕开了他人最私密的生活。
真实的人被简化成符号,私密的时刻沦为公共消费品。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对照片里的人物评头论足,肆意解读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照片里的主角,甚至照片外受牵连的其他人,全都成了众人肆意咀嚼的谈资。
键盘侠们兴奋地敲打着道德审判的檄文,围观者贪婪地吞咽着别人的隐私,所有人都在这场狂欢中获得了廉价的正义感,却没人记得,被他们审判的,是活生生的人。
直到现在,当她们自己的照片被删除,作品被销毁,前途被葬送时,才终于体会到原来隐私被践踏是这种感觉,原来成为众矢之的是这样的滋味。
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学校论坛重新开放,但这个话题却如同退潮般悄然消逝,无人再提起。
网络世界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仿佛一切从未发生。然而在现实的校园角落里,这件事却如同暗流般依旧在学生之间口耳相传。
虚拟的痕迹可以被抹去,但悠悠众口终究难以封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