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边刚泛起鱼肚白,青溪山还笼罩在蒙蒙晨雾里。
唐家那间低矮的土坯房里,油灯昏黄的光晕摇曳着,映出两个忙碌的身影。
徐氏眼下一片青黑,依旧强撑着精神,把最后一把马齿苋仔细码进半旧的粗陶坛子里。
她按照女儿唐西西教的方法,一层野菜撒一层细细的盐粒子。
旁边,另一个小些的坛子已经封好口,压上了洗净的石头,那是第一批试做的酸菜。
“娘,盐放够了吗?别省着。”一家子人起的都早,唐西西声音有些微哑。
她麻利地用布条把几个同样洗净的小陶碗捆好,放进垫了稻草的竹筐里。
筐子里还有一罐用油纸封口的的香辣牛肝菌干,是她昨天特地提前准备好的。她知道贸然叫卖一个大家陌生的食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她准备用牛肝菌干来吸引顾客免费试吃。
这样,应该比较可行,但她心里也没多大底。
姑且,今天试一试,便知结果如何。
“够着呢,西西,按你说的,一层不少。”徐氏应着,手指捻了捻盐粒,还是忍不住心疼,“这盐……金贵啊。”
“娘,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唐西西把竹筐背到肩上试了试重量,不算太沉,但走山路也得费些力气。
她看着母亲疲惫的脸,心里发酸,“等今天卖了钱,我买点肉回来,给你和爹补补,也给明明解解馋。”
徐氏扯出一个笑,眼里却没什么神采:“能卖出去就好,能卖出去就好啊……你爹昨晚翻来覆去睡不着,天没亮就起来,把那板车又敲打了一遍,说是怕路上散了架。”说着,她指了指院子里。
谭茵茵探头看去,院子里那辆由几块破木板和旧轮子拼凑起来的“小推车”,确实被唐父加固过了,看着比昨天结实不少。
唐父正佝偻着腰,用麻绳把一口不大的铁锅绑在车架上。
“爹,你去歇会儿,我来弄。”唐西西放下竹筐走过去。
唐父摆摆手,“好了好了,你路上小心点。”他布满老茧的手拍了拍推车的扶手,转而又拍了拍她的肩,眼神复杂,有担忧,但也有一丝期盼。
唐西西用力地点点头,“爹,娘,你们放心在家等好消息吧!明明醒了告诉他,姐姐回来给他带糖吃!”清秀的笑脸洋溢着笑容笑,把东西一一放到推车上,固定好。
告别了父母,谭茵茵便伴着晨风,推着小车,吱吱呀呀地走上了通往山下集市的山路。
青溪镇每逢三、六、九是赶集日。
家离得远,唐西西紧赶慢赶,到达镇口的开阔地时,日头已经升得老高。
集市上早已人声鼎沸。
吆喝声、讨价还价声、牲畜的叫声混杂在一起,卖菜的、卖肉的、卖针头线脑的、卖早点的……摊位鳞次栉比,人流摩肩接踵。
唐西西推着小车,艰难地在人缝里寻找落脚点。
好位置早被占了,她只能在一个卖竹编筐篓的老汉旁边,寻了块稍微宽敞些的空地。老汉看了她一眼,没说话,继续低头编他的筐。
唐西西顾不上其他,赶紧卸车。
她把小推车固定好,小心翼翼地把酸菜坛子抱出来放在最显眼的位置,又把小铁锅架临时搭的小土灶上,旁边放好引火的柴。最后才把捆好的碗筷和试吃品放在手边。
一切准备就绪。
她等了小半个时辰,愣是一个人没往她这边瞧瞧看看。
旁边卖筐的老汉看不下去了,跟她搭话道:“丫头,第一次卖东西啊!”
“是呢,大爷,我第一次来。”唐西西老实巴交地交代着。
老汉一副了然的神情,他提点道:“丫头,你就是这样坐上一天,估计也卖不出去。你看看周边,他们怎么做生意的,多学学,吆喝吆喝,别怕羞!”
唐西西恍然大悟,谢过老汉后,清了清嗓子,学着旁边卖菜大婶的腔调,试着喊了一声:“卖酸菜嘞!新鲜爽口的酸菜——!”
声音不大,还有点生涩,带着颤音,在这鼎沸的人声中,瞬间被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