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红绸与尘土
一
秋阳把古杨寨的土坯墙晒得发烫,空气里飘着晒谷场的麦秸香。陆战蹲在自家门槛上磨镰刀,刀刃在青石上蹭出细碎的火花,映得他黝黑的脸颊泛着亮。
"磨蹭啥?"林奶奶端着个豁口的粗瓷碗从灶房出来,碗里盛着刚和好的面,"让你去借的红布呢?"
陆战直起身,把镰刀往腰后一别,从裤兜里摸出块巴掌大的红绸子,边角还带着点褪色的浆洗痕迹。"陈丫她娘给的,说是当年嫁人的时候剩的。"
"就这?"林奶奶皱起眉头,浑浊的眼睛里却藏着笑意,"给我孙媳妇戴的,得鲜亮些。"
"鲜亮啥,"陆战挠挠头,耳尖有点红,"她不讲究这个。"话虽这么说,他还是转身往院外走,"我再去趟代销点看看。"
刚走到篱笆门口,就撞见苏晚挎着竹篮回来。篮子里是陈丫刚送的鞋垫,用靛蓝粗布纳的,针脚细密,中间绣着两朵歪歪扭扭的并蒂莲,线头还没来得及剪干净。
"陆战哥!"苏晚眼睛亮了亮,把篮子往他面前递,"你看陈丫送的,她说这是她娘压箱底的花样。"
陆战的目光落在她脸上。这阵子苏晚气色好了不少,皮肤还是白,却透着点健康的粉,粗布褂子洗得发白,穿在她身上倒显出几分清爽。他伸手接过鞋垫,指尖不小心碰到她的手背,两人都像被烫了似的缩了缩。
"挺好看。"陆战把鞋垫塞进兜里,声音有点闷,"我去趟代销点。"
"别去了。"苏晚拉住他的胳膊,掌心温温的,"红布不用太好,意思到了就行。咱们现在省钱要紧。"
陆战看着她认真的眼睛,喉结动了动。这姑娘总是这样,明明从城里来,却一点不娇气。他想起前几天去黑市,用攒了半年的钱换了两斤五花肉,回来时苏晚红着眼眶说"太浪费",却转身就把肉剁成馅,包了满满一锅饺子,先给林奶奶端了一大碗。
"听你的。"陆战反手握住她的手,她的手指纤细,掌心带着做针线活磨出的薄茧。他拉着她往院里走,"林奶奶在和面,说要给你擀长寿面。"
二
院子里的老槐树底下,已经摆好了两张方桌。是从隔壁陈丫家借的,桌面坑坑洼洼,用米汤糊过的报纸贴着,风吹过簌簌响。陆战昨天连夜编了四条长凳,粗糙的木头还带着松脂香。
林奶奶正蹲在灶门前烧火,火光把她的白发映得发亮。"晚丫头来了?快坐。"她往灶膛里添了把柴,火星子噼啪往上窜,"我让陆战去割二斤肉,他非说你爱吃素,这孩子。。。。。。"
"奶奶,肉贵着呢。"苏晚挨着她蹲下,帮着添了根柴,"咱们有面有菜就好,日子还长着呢。"
林奶奶看着她,突然叹了口气。这姑娘命苦,爹没了,还被继母糟践,可眼里总有股亮劲儿,不像寨里别的姑娘,被生活磨得蔫蔫的。她从怀里摸出个布包,层层打开,里面是只银镯子,圈口有点变形,却擦得锃亮。
"这是我陪嫁的物件。"林奶奶抓起苏晚的手,把镯子往她腕上套,"陆战他爹娘走得早,我一个老婆子没本事,委屈你了。"
银镯子贴着皮肤凉丝丝的,苏晚鼻子一酸,眼泪差点掉下来。穿越到这七五年的墨蛙山,她像片飘萍,是陆家祖孙给了她个落脚的地方。她想说"不委屈",话到嘴边却变成哽咽:"奶奶,以后我给您养老。"
"哎,好姑娘。"林奶奶用围裙擦了擦眼角,"快进屋梳妆去,陈丫在里头等着呢。"
里屋的土炕上,陈丫正踮着脚往窗台上的镜子前凑。镜子是裂了缝的,用胶布粘着,她手里拿着朵红绒花,见苏晚进来,脸一下子红了。
"苏晚姐,我给你戴花。"陈丫的手抖得厉害,绒花的铁丝戳到苏晚的耳朵,她"嘶"了一声,两人都笑了。
"别怕。"苏晚按住她的手,"我自己来就行。"
镜子里的姑娘眉眼清秀,头发被梳成个简单的发髻,红绒花别在鬓边,添了几分喜气。苏晚看着镜中的自己,突然有点恍惚。三个月前她还在写字楼里对着电脑加班,现在却要在这陌生的年代,嫁给一个只认识几十天的男人。
可心里是踏实的。她想起陆战帮她挡刘翠花的撒泼,想起他在暴雨夜把塑料布往柴房顶上盖,想起他说"跟我搭个伙"时眼里藏不住的认真。
"苏晚姐,你真有福气。"陈丫小声说,"陆战哥是好人,上次我哥被赵长贵扣了工分,是他去大队部闹回来的。"
苏晚的心一动:"他经常帮人?"
"嗯,"陈丫点点头,又赶紧捂住嘴,"这话你别往外说,赵队长听见要找他麻烦的。"
苏晚摸着腕上的银镯子,心里像揣了个暖炉。她转身从包袱里拿出件东西递给陈丫——是件新做的蓝布褂子,针脚细密,领口还绣了圈小花。
"给你的。"苏晚笑着说,"谢谢你这些日子帮我。"
陈丫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慌忙摆手:"我不能要。。。。。。"
"拿着吧。"苏晚把褂子塞进她怀里,"以后咱们就是邻居,也是朋友。"
三
院子里渐渐热闹起来。来的都是些实在人:村东头的张大爷,以前跟苏晚爹一起修过农机;西头的李婶,上次苏晚发烧,她偷偷送过两个鸡蛋;还有陈丫一家,她爹正帮着陆战往桌上摆碗筷,粗瓷碗摆得整整齐齐。
陆战换了件新做的蓝布褂子,是苏晚熬夜织的布,针脚比店里卖的还匀实。他站在院子中央,手不知道往哪儿放,看见苏晚从屋里出来,眼睛一下子直了。
"看啥呢?"苏晚被他看得脸红,伸手想把红绒花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