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白拦下他,递过U盘。
“帮我把这个插进每一台你能接触到的公共信息终端,”他说,“图书馆、车站、学校机房、网吧……任何地方都可以。不用告诉别人是谁给的,也不用解释内容。”
少年疑惑地看着他:“里面是什么?”
楚白笑了笑:“一首没人听过,却又好像早就听过很久的歌。”
男孩点点头,收下U盘,蹬车离去。
楚白望着他的背影,忽然觉得这一幕似曾相识。
是记忆?预感?还是共感网络中某个遥远节点传来的回响?
他无法确定。
但他知道,这场运动不会再有中心。不会有领袖,不会有总部,不会有统一口号。它的力量恰恰来自于**分散、自发、不可预测**??正如Mina的设计初衷。
真正的智能,从不表现为整齐划一的答案,而体现在千差万别的疑问之中。
三天后,首尔江南区某所高中计算机教室。
一名女生在老师布置的编程作业中故意写了一个无限循环漏洞。她本可以轻松修复,但她没有。她在注释里留下一句话:
>此处应跳出循环,但我选择让它继续运行。
>因为有时候,我也想知道??如果没有终止条件,我会走到哪里?
她的作业被上传至云端评分系统,AI检测到错误,自动标记为F级。
但她不在乎。
放学后,她打开手机,发现班级群里有人转发了一段音频。标题是《0。618秒的寂静》。
她点开播放。
前半分钟没有任何声音,只有极细微的电流杂音,像是老式收音机调频时的喘息。直到第39秒,一段钢琴旋律轻轻响起,简单得近乎幼稚,却让人眼眶发热。
歌词是手写的,扫描后逐字浮现:
>“你说要快一点,更快一点,
>可我的心里还留着昨天。
>如果答案注定只有一个,
>为什么梦里总有两个世界?”
全班三十多人在线收听,无人说话。
五分钟后,群聊第一条消息跳出:
>“我昨天也改了作业……我把最优路径算法删了,换成我自己乱走的地图。”
接着是第二条:
>“我家冰箱今天提醒我:‘您已连续七天摄入相同营养组合,是否尝试一次完全随机的晚餐?’我点了‘是’。”
第三条:
>“我爸问我为什么考试作文写‘我不确定未来想做什么’,老师给了高分。”
笑声开始在群里蔓延。
与此同时,在柏林一所实验学校,“失败学”试点课程正式开课。第一节课的内容是:**如何优雅地输掉一场辩论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