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小说网

皮皮小说网>状元郎 > 第三七零章 同年(第1页)

第三七零章 同年(第1页)

成都,泸州公所,这两天门庭若市。

来拜访的、送礼的、联宗的,把公所的门槛都要踏破了。

所谓联宗者,就是同姓异宗者通过互相祭祀对方的祖先,联合成为一族。

读书人一经发达,登科及第成了举。。。

夜深人静,峨眉山下薄雾如纱,双星堂的灯火却仍未熄。李昭独坐讲堂,手中捧着一册泛黄的手稿,正是当年杜陵所著《变法十议》的初稿原本。纸页边缘已被岁月磨得卷曲,墨迹亦有脱落,但他仍一字一句地读着,仿佛又回到那个风雷激荡的年月。

“其一,设地方议事局,以士绅百姓共议赋税徭役;其二,裁冗官,汰虚职,使吏治清明……”他轻声念出,声音微颤。这些条陈,当年曾被朝中权贵讥为“狂生妄言”,如今却大多已化为新政之基。江南数省试行议事局三年,民怨大减,田亩复耕者逾百万顷;京畿清吏运动推行五年,贪墨案下降七成,百姓称颂“杜公一怒,百僚束手”。

门外传来脚步声,沉稳而熟悉。

“昭兄,还未歇?”

李昭抬头,见杜陵拄杖而入,白发苍然,眉宇间却依旧凛然不可犯。他身后跟着小童,提着一壶热茶。

“你这倔脾气,夜里山路湿滑,何苦亲自前来?”李昭皱眉。

杜陵一笑,在他对面坐下:“梦里又见文渊阁大火,那些我抄过的奏议在烈焰中飞舞,像黑蝶一般坠落。惊醒后便睡不着了。不如来陪你翻翻旧书,也好安神。”

李昭默然,将手稿轻轻推至案前:“你写的每一个字,都曾被人骂作‘悖逆’。可今日看来,哪一条不是救世良方?”

“良方也得有人敢服。”杜陵啜了一口茶,“当年若非你力劝内阁先试点三县,再徐图推广,恐怕连一条也落不了地。你总说我锋芒太露,其实你是懂得‘势’的人??改革如行舟,逆流而上,既要掌舵之力,也要识水之缓急。”

李昭摇头:“我不是怕事,是怕断了火种。你记得会试那年,我们在客栈夜谈,你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我当时答你:‘若一鸣即灭,则万籁俱寂矣。’我们走的是同一条路,只是你燃得炽烈,我烧得绵长。”

杜陵凝视他良久,忽然笑道:“所以天下人才称你为‘温玉’,称我为‘寒剑’。一块润物无声,一把斩棘开道。”

两人相视而笑,烛光摇曳,映出墙上两幅并列画像:一幅是青年李昭执卷立于茅屋前,目光温和而坚定;另一幅则是少年杜陵立于破庙风雨中,手中握笔如持刃。

忽听得外头一阵喧哗,夹杂孩童哭声。

二人起身出门,只见书院门房老周抱着个衣衫褴褛的男孩匆匆赶来,后面跟着几名村民,手持锄头木棍,神色愤然。

“先生!救命啊!”老周跪倒在地,“这是邻村王家的小儿,才十岁,因偷了一块腊肉被抓来问罪。他爹早亡,娘病卧在床,实在饿极了才动了手。可里正说要打断他的腿,还要罚全家三年劳役!”

那孩子蜷缩在老周怀里,满脸泪痕,嘴唇干裂,一双眼睛却亮得出奇,像是不肯低头的幼兽。

杜陵脸色骤冷,一步上前:“谁定的罪?”

“里……里正大人。”村民中一人结巴道,“按乡规,盗窃者断骨示众,以儆效尤。”

“乡规?”杜陵冷笑,“《大明律》明载:凡窃盗,初犯杖六十、徒一年;赃重者加等。何时准你们私刑断骨了?你们口口声声讲‘祖制’,可知洪武爷最恨胥吏擅权、豪强欺民?今日若在这里打断这孩子的腿,明日就有人借‘乡规’二字杀人夺产!”

村民面面相觑,有人低头退后。

李昭缓缓走到孩子面前,蹲下身,轻声道:“你叫什么名字?”

“阿……阿禾。”孩子抽泣着。

“为何要偷腊肉?”

“娘……三天没吃东西了……我想让她喝口油汤……”话未说完,已是嚎啕大哭。

李昭眼眶一热,回头对杜陵道:“我记得你说过,‘法律若不能护弱,便是强者的刀’。”

杜陵点头:“此刻便该让它成为盾。”

他转身面对众人,声音不高,却如钟鸣山谷:“从今日起,双星堂收阿禾为义学弟子,食宿由书院承担。至于你们??回去告诉里正,若再敢动私刑,我杜陵必亲赴县衙告状,追其违律之罪!若有不服者,现在便可动手!”

最后一句出口,寒意逼人。村民们吓得纷纷后退,片刻后四散而去。

待人群散尽,李昭抱起阿禾,走入书院内室。杜陵紧随其后,亲手为孩子洗净脸庞,又命人熬粥送来。

“这孩子眼神不一样。”杜陵低语,“不是怯懦,也不是仇恨,是一种……不肯认命的东西。”

李昭望着炉火边熟睡的阿禾,轻声道:“像不像当年的你?在国子监外冻得发抖,只为求一页书看。”

杜陵久久无言,终叹道:“我以为归隐之后便可忘却世间疾苦,谁知它还是追到了山门口。”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