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温玉垂敛着眼睑,她说:
“没有。”
只是和谢祝璟的对话让她想起了顾屿时,那番话在她和顾屿时成亲前,顾屿时也曾对她说过,不论是谢祝璟还是顾屿时,她相信他们在说那番话时都是真心的,但时过境迁,人总是会变的。
府外,杨夫人和谢祝璟一行。
送走了官媒,杨夫人笑呵呵地看向谢祝璟,有些摇头无奈:
“你啊,老爷子那边既然已经点头了你们的婚事,这件事便是铁板钉钉的,何必赶得这么紧。”
谢祝璟不置可否,只是略微低头:“劳烦师母了。”
至于他为何这么着急?很简单,迟则生变。
于封家而言,他不是最合适的人选,于小小姐而言,他也不是最被喜欢的那一个,两人婚事怎么可能会是铁板钉钉上的事情。
只有像现在这样,有了名分,过了名帖,他才能放心。
杨夫人恼了他一眼:“你喊我一声师母,这些便都是我该做的,何来劳烦一说。”
谢祝璟无父无母,到了宋家,便和她们亲子也没什么不同,他身后无倚仗,不仅是成亲时要替他张罗,待后面,也是要该分给他家产的,不敢说和亲子一模一样,但总不会少了的。
换而言之,若非她们膝下还有个亲子,日后谢祝璟也是要给她们养老的。
师徒二字意义重大,和父子也相差无几了。
谢祝璟不由得沉默了一刻,他掩住心中情绪,扶住杨夫人的手腕,声音越发温和了:“是遇之说错话了,谢过师母。”
封家小女定亲,这也不算是一件小事,至少对于翰林院来说,不是一件小事。
有人下意识地朝顾屿时的位置看去。
顾屿时手持狼毫笔,在白纸上滴落了一团墨水,但他没在意,定定地望着邬平安,一双冷凛的眸子泛着寒意,声音沉闷又紧绷:“……掌事大人刚刚说什么?”
邬平安被看得一顿,慢了半拍,才重复了刚才的话:
“我是说,谢侍讲或许好事将近……”
他说得很含糊,说完,视线就不自在地左顾右盼,最终落到张沢陵身上:“张沢陵,昨日那份卷宗整理好了吗?”
一边说着话,他一边借着公务的借口快速地朝张沢陵走去,看背影有点落荒而逃的痕迹。
邬平安背着顾屿时,抬手擦了擦额头莫须有的冷汗,这顾侍读一冷下脸,他竟是恍惚有种对上封阁老的感觉,他隐隐有点懊悔,怎么就一时口快了呢!
谢祝璟要告假,肯定是要说明原因,提亲这等关于个人终身大事的事,邬平安当然会同意他告假。
也因此,邬平安会比别人早得到谢祝璟和封家小女定亲的消息。
顾屿时没管邬平安,他视线落在卷宗上,但一个字都没看进去,四周的声音或是安静都仿佛和他隔了一层,让他整个人好像空荡荡地飘浮在空中,一个不慎就会坠落。
心脏依旧砰砰地跳着,却又仿佛一下又一下地撞在胸腔肋骨上,传来又闷又钝的疼意。
邬平安盯着张沢陵办公,张沢陵一个头两个大,忍不住有点哀怨地看向邬平安,邬平安只当没看见,蓦然,身后传来一声响,惊得二人都偏头看去。
是顾屿时忽然站了起来往外走,不慎碰到了案桌上的砚台,砚台砸在地上发出巨大又沉闷的响声。
邬平安不敢再当没事人了,忙忙喊道:
“顾侍读?顾侍读,你去哪儿啊!”
然而那人好像根本听不见邬平安的声音,身影彻底消失在翰林院内,邬平安傻眼了。
张沢陵不由得轻啧了一声:“这下可热闹了!”
邬平安没忍住一巴掌拍在了他脑门上,没好气道:
“热闹?你是想看谁的热闹?”
一个御前新贵,一个封家孙女婿,他们看得起谁的热闹?
他胆子大,想死就自己死,别拉着整个翰林院。
张沢陵捂着头,疼得抽了口气,不敢得罪上司,只好小声嘀咕:“又不是我招惹来的。”
他好像还想再发表点高见,被邬平安及时打断,他烦躁地说:
“闭嘴吧,真惹了那两人,可没人保得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