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1年,保加利亚公国的初代公爵亚歷山大一世(Алekcahдъpi)曾访问德意志帝国。
他是个年轻英俊、极具魅力的美男子,而当时年仅十五岁的维多利亚姑妈一眼就爱上了他。
就像是祖布科夫那样,这位姑妈似乎也有点“顏控”的倾向。
总之,维多利亚姑妈很想嫁给亚歷山大一世,但和王室惯常的情况一样,那时还是皇储的某位岳父极力反对这门婚事。
原因在於,亚歷山大一世的父亲是巴滕贝格家族的始祖黑森的亚歷山大没错,但他的母亲却是德国裔波兰贵族、伯爵之女尤莉婭·豪克。也就是说他是“贵贱通婚”的后代,身份上根本配不上维多利亚姑妈。
儘管如此,姑妈仍一心想和亚歷山大一世成婚。在母亲维多利亚·阿德莱德和外祖母维多利亚女王的支持下,甚至还打算私下与他订婚。
“但反对声浪依然太强烈,最后的结局,就是亚歷山大一世放弃了与维多利亚姑妈的婚姻,转而迎娶了另一位女子,而且还是一名出身卑微的戏剧演员。可以说,这段感情以最糟糕的方式彻底破裂。”
不过,这事也不能全怪某位岳父一个人。
虽然听上去像是在为他辩解,但事实的確如此。
因为当年坚决反对维多利亚姑妈与亚歷山大一世婚事的,並不只有当时还是皇储的威廉二世,连当时的皇帝威廉一世和俾斯麦也都极力反对。
甚至连他父亲腓特烈三世,也仅仅是因为妻子的缘故没有明面上反对,但私下对这桩婚事也是態度冷淡。
这背后原因,是因为亚歷山大一世挑起塞尔维亚-保加利亚战爭等一系列激进扩张行为,彻底惹怒了他的堂兄、尼古拉二世的父亲亚歷山大三世。
因此,亚歷山大一世与姑妈的婚姻,很可能引发德俄之间的矛盾。而俾斯麦本人虽说曾在柏林会议上暗中坑了俄罗斯,但他还是不想与俄国撕破脸,所以必须阻止这场婚姻。
照理说,这门亲事早该胎死腹中了。。。。。。但由於维多利亚·阿德莱德对这桩婚事莫名执著,事情反而变得复杂起来。
甚至连维多利亚女王都表示“这事儿没救了吧?”选择放弃时,她还是执意不肯罢休。
“最终,只是无止尽地耗费时间罢了。”
就在这期间,亚歷山大一世因亲俄派发动政变,被迫辞去了保加利亚公爵的职位。
即便如此,维多利亚姑妈仍不愿放弃和他结婚的念头,维多利亚·阿德莱德甚至说服了临终之际的腓特烈三世,將“必须促成维多利亚姑妈与亚歷山大一世成婚”这一条款写入遗嘱中。
但不光是刚即位的威廉二世態度坚决,连俾斯麦都放出狠话:“要是您同意这桩婚事,我就辞职。”强硬的反对態度让人无从妥协。
夹在德意志政府的压力和维多利亚·阿德莱德皇太后的执念之间,几乎精神崩溃的亚歷山大一世最终选择放弃与姑妈的婚事,並於1888年迎娶了来自奥地利的舞台剧演员约翰娜·罗辛格。
姑妈自然因此受到巨大打击,陷入了严重的抑鬱之中。
“如果当初亚歷山大一世不是保加利亚的公爵,情况或许还会好些。”
当然,“贵贱通婚”的事实始终摆在那里,德意志皇室包括某岳父在內也不会轻易接受,但相较於歷史上的结局,成婚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
毕竟她只是个没有王位继承权的女儿。就像现任芬兰王后玛格丽特公主一样,虽然最初也因为“门不当户不对”而被威廉二世反对,但他最后还是抱著“反正是妹妹,也没差吧?”的心態勉强点了头。
生在欧洲皇室,註定了无法逃离政治与外交的漩涡,也註定了一段不幸的命运。
。。。。。。
“那我们要怎么把祖布科夫从姑妈身边撵走呢?”
“神不知鬼不觉地杀了他。”
汉斯刚把话题从歷史拉回现实,最先开口的,是威廉皇储。
而且一张口就提出了极其阴狠的建议。
当然,不能否认,那確实是最快最简单的办法。
“可问题是,暗杀会不会太引人注意了?反正他是俄罗斯人,乾脆就把他当成苏联的间谍好了。用更大的事件来掩盖原本的麻烦,这不是常用的手段吗?”
“哼,也不是不行。正好rnd是你负责的,汉斯,那就编造一个合適的事件。。。。。。”
“等等!再怎么说,那也太伤姑妈的心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