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了!”
苏轩看著那个量子態。
成功了就行。他们不是说明昭的想法异想天开吗?那现在呢?
明昭已经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苏轩找到閆振声,將低温下活跃的量子態交给他。
“明昭的实力,哪怕是最差的环境,也能做出不可能的事情。”
“我不认为,一味地捧那些外国人的臭脚就能让科学进步,让国家进步。閆院士,我想,你应该有自己的判断,到底,还是要相信咱们自己人!”
閆振声看著苏轩,眼里充满了打量。
“明天上午八点,来第三会议室开会,你,和明昭。”
会议室!
空气冷得像结了冰碴,混合著劣质菸草、陈旧纸张和压抑的绝望气息。
墙上巨大的世界地图,被密密麻麻的通讯卫星轨道线覆盖,唯独属於中国的那片区域,一片刺目的空白。
项目负责人閆振声,这位鬢角已染霜的老科学家,指关节重重敲在桌面上,沉闷的声响让会议室里仅存的窃窃私语瞬间死寂。
“同志们!看看这个!”
他的声音嘶哑,带著沉重的疲惫,指向一份刚收到的英文简报。
“intelsativ!美国佬的第四代通信卫星!带宽是我们的地面站想都不敢想的!而我们呢?还在靠短波电台听『滋滋啦啦的噪音传消息!国际长途?那是部长级才能申请的奢侈品!这差距,不是几年,是整整一个时代被甩开了!”
简报在眾人手中传递,冰冷的铅字和清晰的照片,像一记记耳光抽在每个与会者脸上。
沉默,令人窒息的沉默。
基础薄弱、资料匱乏、关键器件被西方禁运,连盟友苏联的援助也带著审视和保留。
想要自力更生?谈何容易!
角落里,一个年轻的身影安静得几乎被忽略。
明昭垂著眼,纤细的手指却在一份摊开的、標註著密密麻麻公式和草图的笔记本上快速移动,仿佛周遭的沉重与她无关。
苏轩坐在旁边,眼神焦灼地在閆振声和明昭之间来回扫视,几次想开口,又强忍下去。
“振声同志,”一个带著浓重俄语腔调的声音打破了沉默。
苏联专家瓦列里·伊万诺夫靠坐在主位旁,灰蓝色的眼珠带著居高临下的审视。
“困难是客观存在的。但科学需要脚踏实地,而不是好高騖远。
我再次强调,通信卫星是系统工程,涉及火箭、轨道、转发器、天线、能源、热控……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深厚的技术积累。
以贵国目前的基础,我认为,更现实的做法是,集中力量,优先攻克火箭技术,卫星部分,应充分依赖我们提供的成熟方案。”
他推了推眼镜,拿出一份厚厚的俄文文件。
“比如这个转发器系统设计,採用我们最新的行波管技术,虽然成本高昂,工艺复杂,但性能稳定可靠。这是经过验证的道路。”
他的语气带著不容置疑的权威,目光扫过全场,最后在閆振声紧锁的眉头和明昭低垂的头顶停留了一瞬,嘴角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轻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