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上放着一本翻开的日志:
>“第1892天。
今天风小了些。
我又试着按了那个按钮。
不知道有没有人收到。
如果有的话,请告诉我,现在的夜晚还能看见银河吗?我已经很久不敢抬头了。”
林远鼻子发酸。
他在屋角找到了那台卫星终端,屏幕早已龟裂,但指示灯仍微弱闪烁。
他连接笔记本,成功恢复了最近三个月的缓存记录??全是风声、咳嗽声、翻书页的声音,以及无数次重复按下又取消发送的操作。
最后一段音频录制于昨夜:
>“我叫赵振武。
曾经是一名边防兵。
我不确定有没有人能听见……但我还是想说一句:对不起,我没守住那天的岗。
但我一直……一直没真正离开。”
林远深吸一口气,当场回复:
>“赵振武同志,你现在不是一个人。
你的声音已被接收,编号R-007,正式录入共感云库国家记忆档案。
你没有失职,你完成了超越职责的坚守。
根据《退役军人荣誉条例》,现补授你‘长期戍边贡献勋章’电子证书一份,可通过本设备查收。
此外,全国已有527名退伍军人申请加入‘星空共感巡护队’,他们愿意轮流陪你值班,哪怕只是听你说一句话。”
发送完成后,他将一套新型共感终端留在桌上,并留下一封信:
>“老战友:
>你守过的夜,如今有人接力。
你错过的世界,我们也帮你补上。
下次风起时,请记得摇一摇窗边那只新挂的铜铃??它会把你的声音,传给所有正在黑暗中寻找光的人。
>林远敬上”
返程途中,天空骤然晴朗。
入夜后,沙漠之上银河如瀑,璀璨得令人窒息。
林远躺在车顶,望着北斗七星,忽然明白:真正的共感,从来不是技术的胜利,而是人心之间跨越时空的呼应。
一个月后,镇政府举办“共感成果展”
。
展厅中央悬挂着一面巨大的互动墙??由上千枚微型陶铃组成,每当有人靠近并说出一句话,相应区域的铃便会轻响。
孩子们围着墙喃喃自语,老人们抚摸着铃身如同抚摸亲人的脸庞。
最引人注目的是新增展区:“守星人计划特别展”
。
墙上投影着赵振武手绘的星图,下方滚动播放来自全国各地退伍军人的语音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