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组尝试用语音识别还原她日常说话的韵律模式,最终破解成功。
打开相册那一刻,母亲瘫坐在地??最后一张照片,是女儿站在湖边微笑,配文写着:
>“妈妈,明天我就回家吃饭。”
系统据此生成一段合成语音,模拟女孩呼唤“妈妈”
的声音。
当那句“我饿了,煮碗面好吗”
从音箱里传出时,母亲冲上去抱住机器,嚎啕大哭:“这次我不忙了!
这次我真的不加班了!”
这样的故事越来越多。
有人通过系统“听见”
了抗美援朝战场上失踪的祖父最后一句“别等我”
;有人收到了地震废墟下妻子用手机备忘录录下的遗言:“告诉儿子,爸爸没逃,我是推他出去才被压住的”
;还有人竟然接收到十年前车祸身亡的朋友发来的微信语音??其实是对方生前提前录制的节日祝福,尘封云端多年,如今被算法自动唤醒。
林昭宁在内部会议上感慨:“我们原以为是在做科技修复,结果发现,真正需要修补的,是人心之间的缝隙。”
然而,风波也随之而来。
某权威媒体发表评论文章《警惕“情感消费主义”
》,质疑“心灵灯塔行动”
利用大众grief(悲痛)牟取流量与资本利益,称其为“披着温情外衣的技术投机”
。
更有学者指出,过度依赖AI模拟亲人声音可能导致“幻觉依恋”
,阻碍正常哀悼过程。
压力如潮水般涌来。
资助方犹豫,合作机构退缩,甚至连部分志愿者也开始动摇。
关键时刻,古丽娜尔站了出来。
她在一场直播中平静地说:
>“你们说我迷信也好,软弱也罢。
可我知道,当全世界都说我妈妈死了的时候,是这盘磁带告诉我她还活着。
当所有人都劝我放下时,是这段声音让我敢继续想念。
如果这就是‘消费情感’,那我愿意一辈子被这样‘消费’下去。”
她拿出那双绣花鞋,镜头缓缓推进??鞋尖的飞鸟图案早已褪色,但针脚依旧清晰。
她轻声唱起一首童谣,正是阿娜尔当年哄她入睡时哼的那首。
唱到一半,她停下,望着镜头说:
>“我不需要她回来。
我只需要这个世界承认,她曾经来过,她被人爱过,她的声音不该被风吃掉。”
视频一夜爆红,#承认她来过成为热搜第一。
数百万人转发,附上自己亲人的名字与一句话回忆。
一场自下而上的记忆运动悄然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