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小说网

皮皮小说网>离婚律师他送我玫瑰 > 李笑然独白 复印回忆(第1页)

李笑然独白 复印回忆(第1页)

夜深了,女儿均匀的呼吸声在身旁响起,像世上最安心的韵律。三十二岁的我,躺在这座完全由自己购置、装修的浦东公寓里,常常会有片刻的恍惚。这坚实的地板,这亲手挑选的窗帘,这书架上满满当当的《小王子》……它们无声地诉说着一个事实:我,李笑然,拥有了自己的一方天地。风雨不侵,冷暖自知。

回首三十二年来路,感情于我,像一场漫长的跋涉,从懵懂地仰望星空,到跌入泥泖的荆棘,再到如今,亲手为自己筑起一座城池。这座城,有女儿的笑声点缀,有书墨之香萦绕,有安身立命的工作支撑,城门由理智把守,护城河是过往教训汇成的深潭。

第一幕:青春的遗迹——那场烟花与未赴的樱花

我的感情启蒙,始于十四年前,那个弥漫着试卷和淡淡忧郁的高三。

他叫文吉。这个名字,曾是我苍白青春里的一抹亮色。通过电流传来的声音,印在“梅”系列信纸上的字迹……一切都蒙着一层纯真的滤镜。

我永远记得那个年初四的深夜,在表妹家朝北的书房里,我们隔着□□语音,约定在迎财神的烟花最密集时,一同看向窗外。外环外的夜空被火树银花照亮,震耳欲聋的喧嚣中,我们分享着同一片天空的绚烂。那一刻,物理距离失去了意义,两个孤独的灵魂仿佛真的靠在一起取暖。

我们还在信里约定,要一起去武汉大学看樱花。然而,这个约定和许多青春的梦一样,未能实现。我拿到了华师大的自主招生资格,顺利被心理系录取;而他,因为蓝印户口政策变动,必须回到河南原籍参加高考,最终去了西安的西南政法大学。我们的轨迹,在那个夏天之后,便彻底分开。

那时我不懂,为何看似纯粹的共鸣会无疾而终。后来我才明白,或许从我名字出现在红榜上而他却高考失利的那一刻起,他看到的就不是“李笑然”,而是他自身失意的映照。我的存在,成了刺痛他自尊的存在。

第二幕:婚姻的泥沼——从幻灭到重生

带着青春的这点遗憾和困惑,我走进了婚姻。和成峰的结合,像许多都市男女一样,始于看似合适的条件。我曾以为,那是开启新生活的序章。

然而,现实很快露出了獠牙。观念的差异、婆媳的矛盾、无尽的冷漠……这些尚且可以忍受,直到“原则性问题”的出现——家暴。我永远记得那个凌晨,他拽掉我的眼镜,将我的头撞向冰冷的瓷砖墙。世界在高度近视的模糊中天旋地转,□□的疼痛远不及内心的恐惧与绝望。抱着年幼的女儿,我在寒冷的凌晨逃回浦东,开始了长达两年的分居。

那是我人生中最黑暗的时期。作为华师大心理系的毕业生,我系统性地学习了十几年的心理学,却第一次如此真切地在自己身上体验到什么是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那些严重的抑郁、焦虑、失眠、过度警觉,都源于那场暴力。我的专业知识,让我能清晰地剖析自己的症状,却无法立刻消除那份刻骨的痛苦。我把自己关起来,在母亲的不解和指责中,独自挣扎。我开始服用三种药物联用的方案,也曾一度以为自己好了,擅自停药,直到精卫中心打来追踪电话,我在食堂里,连“配药”两个字都不敢大声说。

离婚的过程,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我运用自己的学习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研究法律,自己写起诉状,以女儿的名义打分居期间抚养费官司,在法庭上与他周旋。我用他害怕“不光彩记录”留在判决书上的心理,最终换来了调解离婚。我放弃了部分经济利益,只为快速解脱。当我拿到那纸调解书,走出法院,看着秋日的阳光,感觉像是卸下了千斤重担。

这段婚姻,把我从一个对感情仍抱有幻想的女人,彻底锤炼成了一个战士。它教会我,感情中最可怕的不是不爱,而是践踏与背叛。它更教会我,这世上,能无条件依靠的,只有自己。

第三幕:独自盛放的樱花——与过去和解

前年春天,婚姻的阴霾尚未完全散去,我带着一种近乎宿命的执念,牵着女儿的手,走进了武汉大学。站在如云似霞的樱花树下,女儿稚嫩的笑声在身边回荡。我替那个十几岁时忐忑不安的自己,也替信纸那端那个曾经孤独忧郁的少年,走过了这条我们当年心心念念的樱花大道。

在那极致的绚烂与短暂面前,我默默地将所有过往——痛苦的、遗憾的、温暖的——都轻轻放下。我完成了与那个青春约定的和解,不是与他,而是与当年的自己。

第四幕:重逢的试炼——当猎人布下玫瑰的陷阱

离婚后,生活逐渐步入轨道。我装修了新家,工作稳定,副业也有了起色。我以为自己内核稳固,无所不能。于是,在那个新年,我鬼使神差地给失联十四年的文吉发了那封邮件。

半年后,他炽热地回来了。带着精英律师的光环,带着看似迫不及待的叙旧热情,也带着那束巨大、刺眼、散发着廉价工业香气的粉色喷漆玫瑰。

午餐、参观律所、长达数小时的“叙旧”……整个过程,像一场精心编排的戏。他炫耀他的事业版图,他看似共情地倾听我的离婚经历,他描绘着带我走入“聋人律师”蓝图的职业画饼,他甚至袒露了他婚姻中的“不幸”与那份“净身出户”的协议。

我像一个冷静的观察者,看着他在我面前“孔雀开屏”。我看到了他的精明算计,看到了他将共情作为工具的冷漠,看到了他隐藏在精英外表下,那个因出身和过往而始终敏感、自卑,急需通过外界认可来填补内心空洞的灵魂。

最让我心寒又释然的,是在会议室里。我精心准备的信件、春联和《小王子》八十周年纪念版,被他一一“评头论足”。那套我视若心灵寄托的《小王子》,他竟因为“舍不得”而拒绝与我共同拆封。他说要“珍藏”,但我看穿了他珍藏的只是那个“未拆封”的商品状态,是它的交换价值,而非其中承载的、我们共同拥有过的精神世界。

那一刻,我对他,以及对于那段青春的最后一丝滤镜,彻底碎了。

电梯里,他步步紧逼,索要十四年前他写给我的那四封信。那不再是怀旧,更像是一种情感上的“追债”,一种对过往所有物的确认。

第五幕:诀别与留存——我把青春还给你

那个周三的早晨,在学校办公室,我做了一件很安静的事。我拿出那个承载了十四年光阴的牛皮纸文件袋,里面有他写给我的四封亲笔信,甚至还有当年泛黄的快递面单。我将它们一页一页,仔仔细细地复印了下来。每一个字,每一个折痕,信封的每一个角落,都忠实地被留存。

然后,我将原件,连同那个牛皮纸袋,一起打包,快递给了他。

他永远不会知道这个复印的行为。这不是出于软弱,也不是为了日后有什么“万一”的算计。我只是想得无比清楚:十四年前的那个少年没有错,十四年前那个真心喜欢他的我也没有错。那段记忆本身,是美好的,是干净的。我要切割的,是十四年后这个精于算计、试图将我视为“情绪补给站”的文吉律师,而不是和当年那段纯粹的回忆切割。

把原件还给他,是仪式,是诀别。从此,他与我的青春,再无瓜葛。

而留下复印件,是我对自己历史的尊重与珍藏。那是我来路的一部分,我无需否认,也不必丢弃。

终章:震耳欲聋的寂静与前路

与他诀别,已经一个多月了。生活平静如水。

十月初,我带着女儿去看了檀健次主演的《震耳欲聋》。影片里,律师为听障人士发声,在寂静的世界里寻求正义的声响。那一刻,我坐在漆黑的影院里,内心感慨万千。文吉曾为我描绘的“聋人律师”蓝图,其动机或许不纯,但这个方向本身,像一束光,照进了我现实的迷茫。

是的,我依然想成为一名聋人律师。不是为了他,甚至不是要与他较劲。而是因为,这条结合了我心理学背景、未来法律知识以及手语学习的路,它本身充满了意义和价值。它是我为自己寻找的,能够帮助他人、也能安顿自身的道路。

我不再需要从别人那里“讨糖吃”。我的快乐、我的价值、我的安全感,都可以自给自足。我走过了PTSD的幽谷,亲手结束了不堪的婚姻,重建了生活和秩序。这份来之不易的平静与力量,是我用血泪换来的,我比任何人都珍惜。

文吉的出现,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的成长。我看清了他的算计,也看懂了他的可怜。我对他,已无恨无怨,甚至连失望都淡去了。有的,只是一种悲悯后的清醒。

我的城池,城门已闭。护城河深,内心秩序井然。

我不再是任何人的猎物,也不再期待谁的救赎。

我坐在我自己生命的王座上,手握权杖,内核稳固,风雨不惊。前路或许漫长,但方向已然在我心中震耳欲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