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一刻的状态。
而他很清楚,
接下来的几天,
才是真正决定他如何“站上去”的阶段。
进入排练期之后,时间变得更具体。
每天的安排被精确切开:
上午大师课,
下午个人练习,
傍晚分场次走台,
晚上自由训练。
没有人再“泛练”。
所有人都围绕自己演奏会的那一段内容,反复打磨。
江临舟的时间,大部分花在下午到傍晚之间。
琴房不再是随便排队进,
而是按名单分配,时间到就必须让位。
他拿到的是靠里的一间小琴房,
音色没有大厅那么开放,
但更容易听清细节。
这几天他练得很具体。
不再从头到尾刷整首。
而是拆成几个部分:
引子的触键
中段快速音型的重心
高音区的控制
尾段的呼吸与收束
有时候,他会花一整个小时,
只在两个小节之间来回。
目的不再是“熟”,
而是找那种可重复的稳定感。
他很清楚,大厅里的状态和琴房完全不一样。
平时练得熟,不代表现场不会失控。
所以他逼自己,
不是做到“能弹”,
而是做到“哪怕状态下滑一点,也还能站住”。
这几天,他练得不多话,
但练得很实。
晚上回去,有时候连写东西的力气都没有,
只是坐在床上听前几天课堂的录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