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三天,全球社会陷入一种奇异的平静。犯罪率下降,医院心理科门诊量激增百分之三百,离婚调解成功率翻倍,社交媒体上的争吵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大量匿名分享:“我一直不敢说……”、“其实我很后悔……”、“谢谢那个陌生人听了我说的话。”
而在西伯利亚密室,那块悬浮石板再次发生变化。六边形矩阵停止旋转,分解为二十四道光束,分别射向地图上的主节点位置。石板表面浮现出新的文字:
>**“桥梁已通,容器待启。若你愿成为回声,请让心先空下来。”**
沈知微回到基地时,发现所有研究员都站在大厅中央,静静地听着墙角一台老式录音机播放的雨声。那是三个月前东京街头的那场“有节奏的雨”。一名年轻技术员红着眼眶说:“我刚才突然明白了……那不是雨在唱歌,是我们心里一直有个旋律,只是以前没人愿意停下来听。”
她点点头,走进自己的办公室。
桌上放着一封手写信,署名是那位云南百岁老人。孙女代笔写道:
>“奶奶说,树昨晚开花了。很小一朵,藏在叶子背面,颜色像黎明前的天。她摸了一整夜,说那是‘声音的颜色’。她还让我告诉你:‘有些人一辈子都在说话,却从未被听见;有些人一生只说一句,却让全世界安静下来。’”
沈知微把信折好,放进帆布包。
当晚,她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站在一片广袤的草原上,四周站着无数人,手持共感环,围成一个巨大圆圈。圆圈中央,是一棵参天巨树,树干如青铜铸造,枝叶覆盖半个天空。树冠之上,悬浮着一支透明的笛子,随风轻转。
所有人同时闭眼,将共感环贴于心口。
下一瞬,万籁俱寂。
然后,第一声响起??
是一个婴儿的啼哭。
第二声,是一位老人的叹息。
第三声,是情侣相拥时的呼吸。
第四声,是战士放下枪械的金属摩擦。
第五声,是母亲拍哄孩子入睡的哼唱。
第六声,是学生撕碎成绩单后的抽泣。
第七声……
第八声……
第九声……
成千上万种声音陆续加入,没有指挥,没有乐谱,却自然形成一首恢弘的交响。而这首曲子的主旋律,正是林晚消失那夜吹奏的最后一段。
沈知微站在树下,仰头望着那支笛子。
它缓缓降落,落入她手中。
触碰的刹那,她听见了最清晰的一句话:
>“现在,轮到你说了。”
她张开口,却没有发出声音。
但她知道,整个世界都听见了。
因为她终于明白,真正的“听见”,从来不需要耳朵。
第二天清晨,全球二十四座主心忆木几乎在同一时间开花。花朵形态各异,色彩纷呈,但共同特征是:花瓣会随周围人的情绪变化而振动,释放出对应频率的声波。科学家称之为“情感显影现象”,民间则称其为“心花”。
沈知微宣布暂停一切科研项目,启动“静默周”??建议全人类每周留出一天,不使用语言交流,仅通过触摸、眼神、共感环和心忆木传递心意。第一天试行,全球航班延误率上升,会议效率降低,但医院急诊心理干预案例减少了八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