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完,她转身走入雨林,身影很快被雾气吞没。
当天夜里,暴雨倾盆而下。杨素梅蜷缩在宿舍床铺上,反复翻看那本残破教案。最后一页夹着一张手绘地图,标注着十二条秘密通道,连接中国西南与东南亚各国的民间教育网络。每条路线旁都写着代号:青苗、萤火、渡舟、回音……
而在中央位置,赫然写着两个字:**根脉**。
她猛然想起苏婉曾在一次密电中提过:“千叶计划”的真正核心,并非数据库,也非胶片,而是一张由三代女性教育者亲手编织的人际网络??她们曾是学生,后来成为老师,再后来变成母亲、祖母,将知识缝进衣领、藏进食谱、编进童谣,代代相传。
这张网,从未断裂。
第二天清晨,她召集所有能写字的孩子,发给他们每人一张草纸。
“今天我们不读书。”她说,“今天我们来写书。”
孩子们面面相觑。
“你们想对十年后的自己说什么?想让一百年后的人知道什么?随便写,哪怕画一幅画也好。”
一个小男孩咬着铅笔头问:“要是写错了呢?”
“没有错。”她微笑,“就像雨水落进河里,每一条支流都是正确的。”
整整三天,教室里灯火未眠。孩子们写了上百页文字:有幻想中的学校,有梦见的会说话的树,有描述父母被抓走的夜晚,也有记录某次偷偷朗读《四季童话》的经历。一个失语的女孩全程用手语比划,由志愿者逐字翻译成文。
杨素梅将这些稿件小心收好,准备托付给下周前往泰国的医疗队带走。
就在她整理文件时,意外发现其中一页背面,有一行极小的盲文刻痕。她摸了许久,才辨认出内容:
>“听见铃声的人,请替我告诉阿岩:北坡枫树下的陶罐里,藏着第一版手稿副本。密码是‘小河淌水’第五句的倒序音节。”
她的手剧烈颤抖起来。
这不是孩子写的。这是某种预设的回应机制??就像赵秀兰当年埋下的摩尔斯电码歌声一样,信息早已准备好,只等特定条件触发。
她立即通过加密频道向北京发送紧急情报,并附上盲文照片。
四十八小时后,回复抵达:
>“Z-001文档已更新。‘百人百版’工程首批成果已完成,共收录九十三种方言版本、十七种少数民族语言译本、五部儿童续写集。其中一部名为《火炉永不熄》,作者署名‘坪坝小学全体学生’。
>
>苏婉指示:启动‘种子逆流’行动。所有新版本必须反向输入境内基层教育系统,尤其是偏远地区教师培训课程。
>
>另:吉林延边护林员记录的《春天的信使》乐谱,经AI分析,含有隐藏谐波编码,破译后为一段蒙文口述史,讲述1967年内蒙古牧区扫盲班遭查封事件。建议将其改编为中小学音乐教材插曲,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
>??灰域节点?长春
与此同时,云南怒江畔的小村庄里,阿岩正坐在屋檐下削木头。他的腿裹着旧绷带,走路需靠拐杖,但双手依旧灵巧。他正在雕刻一只布偶,眼睛用黑石镶嵌,嘴角微微上扬,仿佛藏着笑。
村里的孩子们围着他,叽叽喳喳地问:“阿岩叔,这个娃娃叫什么名字?”
他不能说话,只能摇头微笑。
这时,一位背着药箱的女医生走进院子。她是县医院派来巡诊的,顺道送来一批课本。她看到布偶,愣了一下,轻声说:“这……很像我在一本书里见过的角色。”
阿岩猛地抬头。
她从包里拿出一本破旧的《四季童话》,封面被胶带缠了三层。翻到插图页,正是同样的布偶形象。
他颤抖着手指,在地上写下两个字:**谁给的?**
“一个穿蓑衣的老汉。”她说,“他说,这本书原本属于一个叫岩聪的人。他还让我告诉你一句话??”
她顿了顿,念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