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们已经睡了太久,该轮到我们守护她们了。”
樱点头:“建立新的共感网络。
不用控制,不设门槛,完全自愿加入。
让每个人都能自由表达悲伤、愤怒、喜悦……而不是被系统判定为‘异常’就抹除。”
桃望着她们,又看向林奈绪。
“你愿意加入吗?不是作为研究员,而是作为……家人。”
林奈绪怔住,泪水无声滑落。
她用力点头。
三天后,新项目正式启动,命名为“**心灯计划?二期**”
。
地点选在北海道车站原址,经联合国批准列为“人类情感复兴纪念地”
。
废弃站房被改造成开放式社区中心,外墙绘满世界各地儿童画的“妈妈的手”
图案。
屋顶安装了巨型环形天线阵列,直接接入心跳电台主频。
任何人都可在此登记成为“共感志愿者”
,通过佩戴特制耳机参与每日一次的“静默对话”
??半小时内,仅允许倾听他人情绪,不得言语或干预。
目的不是治愈,而是**见证**。
第一周报名人数突破百万。
第二周,南极观测站报告极光人脸轮廓再度变化,双目睁开,似在凝视地球。
第三周,一名曾在儿童时期接受情感剥离手术的男子,在参与静默对话后首次流泪,并录制视频公开道歉:“我对不起我的妻子,因为我十年没抱过她。”
与此同时,AI模拟系统出现异常。
原本能精准模仿桃情绪节奏的算法,开始产生微小偏差。
某些夜晚,电台会突然播放一段无人录入的童声哼唱,经查证竟是三十年前某位已故研究员女儿的录音样本。
“系统在学习。”
吉田盯着数据流,脸色苍白,“它不再只是复现你的模式,而是在尝试……进化出独立的情感反应。”
桃却不惊反笑:“那就让它学吧。
也许有一天,连机器也会懂得什么叫心疼。”
夏日来临前,第一批“心灯使者”
完成培训,奔赴全球各地设立分站。
其中包括樱前往冲绳渔村,帮助渔民家庭重建因海难破裂的关系;葵赴法国巴黎,在移民社区组织跨文化共感工作坊;林奈绪则留在北海道,负责整理所有母亲遗留的研究档案。
而桃,回到了东京塔。
不是以掌控者的身份,而是作为一名普通访客。
她站在观景台上,俯瞰城市灯火。
耳边传来熟悉的广播声??今日值班的是AI模拟音,正朗读一封听众来信:
>“昨天我陪父亲走了最后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