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是吧。”刘珩微笑,“想读书的,都可以来。”
消息传开,渐渐有人送来米粮作为束?,有人主动帮忙修缮屋顶。不到半月,这里竟成了锦官城西最受欢迎的私塾。
某日授课完毕,一个小女孩举手问道:“先生,听说以前有个大英雄叫刘珩,是真的吗?”
学生们顿时兴奋起来,七嘴八舌地说:“他是赤凰少主!”“他一人杀穿西域!”“他还摇铃破了妖阵!”
刘珩静静听着,待众人安静下来,才淡淡说道:
“或许有过这样一个人。但他最重要的事,不是杀了多少敌人,也不是破了多少阴谋。”
“那是啥?”孩子追问。
“是他教会人们一件事??”刘珩望向窗外摇曳的桑树,“**你可以不服从命运,哪怕全世界都说你必须那样活。**”
孩子们似懂非懂,却都认真记下了这句话。
三年后,这座小庙正式更名为“逆命书院”。
十年后,蜀地兴起一股新思潮,士人不再迷信天命君权,转而探讨“民本”“仁政”“教育平权”。甚至有学子著书直言:“国运不在龙脉,而在学堂灯火。”
又二十年,魏晋更迭,天下再度动荡。然而蜀中百姓却未陷入盲目追随“真命天子”的狂热,反而组织乡勇自治,保境安民,史称“巴蜀自守”。
而那枚铜铃残片,经少年之手传予弟子,再由弟子传之后学,最终被铸入一口学堂铜钟之内。每逢开学之日,钟声悠扬,响彻山野。
据闻,每当钟鸣九响,夜空中偶有流星划过,宛如昔日金焰洒落人间。
至于刘珩,晚年隐居峨眉,采药授徒,布衣蔬食,无人知其真实身份。唯有每年清明,他会独自登上金顶,在焚命炉旧址插下一枝野菊。
有人问他为何坚持。
他总是笑笑:“我只是在告诉过去的人??你们牺牲的一切,都没有白费。”
直到某年冬雪封山,再无人见其下山。
人们只在石台上发现一本手札,扉页写着四字:
**心灯长明**。
翻开第一页,是一首小诗:
>风起昆仑巅,
>一剑断尘缘。
>不求身后祭,
>惟愿炊烟连。
>子孙耕读处,
>春深百花鲜。
>若问英雄骨,
>散作种田烟。
多年以后,这首诗被刻在逆命书院的碑墙上,供一代代学子诵读。
没有人再提起“赤凰”,也没有人需要提起。
因为他们早已活成了那个传说真正想守护的模样??自由、清醒、敢于说“不”的普通人。
而每当春风拂过锦官城外的桑田,铃声隐约可闻,仿佛在提醒世人:
命运从不曾注定谁该伟大,
伟大的,是那些明知无力仍愿前行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