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要建立的,不是一个简单的协调机构,而是一个具有半官方性质的商业自治组织。
一个能够将各方利益捆绑在一起,共同维护市场秩序的平台。
他开始勾勒理事会的章程。
首先是其构成:由官府牵头,作为超然的仲裁者和监管者。
而外地商会与本地商会,则各自推举五名理事成员,参与理事会商议,直接和政府对话!
这个机制在后世极为常见,也是陆明渊想要推行的制度!
漕海一体牵涉的商人何止数万,一旦发生什么争执,不可能都由官府一一处理!
弄出来一个民间机构,由政府监管,如此便能解决极多麻烦!
至于理事会的核心职能之一,便是信息的发布与价格的指导。
陆明渊设想,理事会应定期收集并发布主要商品的供需信息,并结合市场实际,给出指导价格。
这并非强制性的规定,而是一种引导,旨在避免盲目的生产与恶性的价格战。
对于温州本地的特色产品,如丝绸、茶叶、瓷器等,理事会应协助制定保护性标准与价格。
这既能维护本地特产的声誉,确保其品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本地商队的利益,使其不至于在外来冲击下溃不成军。
陆明渊提出要为所有商人建立“商籍档案”,进行信誉评级。
一个公开透明的信誉体系,能够将那些诚信经营的“良商”与投机取巧的“奸商”区分开来,从而净化市场环境。
信誉高的商队,可以在税收、贷款、摊位选择等方面享有优惠,甚至在官府的大型采购中获得优先权。
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陆明渊将目光投向了漕海一体带来的大型政府项目。
无论是港口扩建,还是大规模的物资运输,这些项目往往利润丰厚,也最容易引发争夺。
陆明渊的设想是,这些项目不应由某一家或某几家独揽,而应由理事会商议,将其拆分成若干份额。
要求外地商队与本地商队组成联合体共同承接。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集合各方优势,降低风险,更能让各方利益均沾,最终由官府拍板决定。
陆明渊的笔尖在纸上飞舞,墨迹未干,已然勾勒出一个宏伟而精密的商业秩序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