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林逸是个十足的唐人,对于生意场上的生意场上的商人,肯定也会有这种或那种的歧视。可是他却没有。在他的体内,有从未来而来的灵魂,有自由的思维。亚伯很清楚一个国家的经济和民生有多重要,也很清楚商人的重要性。他必须要在这些目空一切的读书人面前,给这些商人一个交代。
林逸看了看四周,发现没有人回应自己的问题,这才开口道:“我知道,在很多人看来,商人都是为了利益而不务正业,他们只会做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他们只会做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
“我说的不对吧?”林逸的话还没说完,韩东华就抢先说道:“生意人,唯利是图,言而无信的事情多的是,人人得而诛之!为什么摄政王会厚颜无耻地做起生意来?我看了那么多圣人的书,都是白看的?”
林逸有些莫名其妙。他很想跟韩东华握手,表示感谢。
天底下哪有这样配合的?你一巴掌拍在他的脸上,他居然转过头去,忘记了这件事,以为这是个好机会,然后乖乖地将自己的右脸拍下来。林逸也没有别的选择,只是抬起手来,对着这些人的脑袋就是一巴掌。也许,这是他们唯一能够学到的东西,在不擅长的地方,也是他们唯一能够学到的东西。
韩东华自然不会明白林逸的心思,只觉得自己的话说的很有技巧,顿时有些洋洋自得,似
乎刚刚被自己的话给噎住的羞辱,已经一扫而空。
林逸心中有了底气,但是却没有马上回答,他的心里,却是有一种淡淡的忧伤。他听到了文武百官们对韩东华的话表示赞同。这里可是朝廷!能坐在这里的,无一不是大离人中的佼佼者,如果这些人都看不懂,那大离国还有什么前途可言?
韩东华说出这么愚蠢的话,居然还有人支持,这让他怎么能不伤心,怎么能不绝望?
坐在王座之上的林轩,则是将林逸的神色看在眼里。他从林逸的表情中,看到了一丝失望。
林轩不知道林逸为什么会如此的失落,但是他却觉得很丢脸。林逸看着文武百官的眼神,让文武百官觉得,自己的文武百官,在文武百官看来,就是一群傻瓜。
“逸儿,你身为仙人弟子,自是聪明绝顶。朝中的官员都是普通人,你不要对他们抱有太大的期望。”林轩神坐在地上,一言不发,心中暗暗的想着,似乎是在安慰林逸。
不过,林逸并没有听到他们的对话。其实,林逸的失落只是一闪而过,并没有持续太久。
不过,他很快就恢复了镇定。
按理说,如今的大离还是一个小农业国,以耕种为主。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中,很难培养出有见地的经济学家。而在儒学的无限吹捧下,那些有本事研究经济规则的学者,根本就懒得去做这种事,所以对于商人这个群体,人们并
不是很了解,也是可以理解的。对于林逸来说,有些荒谬的想法,对于这些大臣来说,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这没什么好惊讶的。
例如,许多人不了解物价的变化,不了解产品的附加值。他们想不通,这白米怎么这么便宜,做个米糕也就能多卖点钱,要是做个炒饭,特别是这长廊一层,岂不是更贵?他们为了掩盖自己的愚昧,将本来应该是赚大钱的事情,统统定义为“吃人的血”!凭什么商人就能赚钱?这不是让那些农民赚了吗?
这就是“重农”和“抑商”的由来,只要限制了“商贾”,那些原本应该是农民赚来的钱,就会重新回到他们的手里。
真是太好了。
林逸也是无话可说,只能拍了拍手。
林逸摇了摇头,笑了笑,将这些乱七八糟的想法驱散,然后对韩东华道:“我也不否认,生意人最看重的就是利益,这个以后再说吧。在下想要请教韩先生,您是如何得知这些商人的奸诈之言的,能否给在下一个具体的例子?”
韩东华愣住了。他只是随便说说而已,难不成,他还能凭空编出一个例子不成?
郑博文替他打圆场:“生意人,唯利是图,所以很可能会违背约定,为了得到足够的好处,背叛国家也是可以的,天下皆知,何须举例?”
“这么说,你什么都没有了?”林逸冷笑了一声:“你们两个都认为,做生意的人,比
做生意的人要多得多,但是你们两个,却没有一个具体的例子,你们这样做,就有诬陷的嫌疑了。不过,我这里有一个例子,是一个为了拯救国家,而牺牲自己的商人,你们要不要听听?”
郑博文却是半信半疑,嘿嘿一笑:“莫非是摄政王杜撰出来的?”
林逸摇了摇头:“怎么可能?历史上都有记载。”
历史上怎么会有这样的事情?
大臣们开始交头接耳起来。大部分人都没有听懂林逸的意思,只有几个聪明人,听懂了林逸的意思。
不过很遗憾,郑博文与韩东华都不是聪明人。
林逸看到两个人都是一愣一愣的,于是就给两个人解释了一下。
这是一个很容易让人忽视的小故事,它出自《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是一部真正的儒学名著。要不是前世的时候,林逸也不会将这个故事说出来,毕竟前世的时候,他也没有见过。
传说秦国曾出兵攻打郑国,路过滑国时,遇上了郑国商人,与他国做生意。弦高立刻让人给秦军准备了四块烤好的牛皮,又宰了十二头牛来犒劳秦国将士。总之,让秦国大军吃得饱饱的。所以,秦国人都傻眼了,我明明是来伏击你的,你干嘛一副等在这里伺候我的样子?难不成你郑国是在诈我?
弦高在宴请秦国将士,让他们放松警惕后,立即让人返回郑国,将郑国现任国主郑穆公的事情告诉他。郑
穆公当即派人调查秦国使者,得知他们当真有趁夜逃跑的意思,这才出言提醒。秦国的人看到这一幕,知道郑国人早有防备,再打下去也没有什么好处,纷纷落荒而逃。当然,在离开的过程中,他也会顺便灭掉滑国,以泄心头之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