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ǎopéngyǒudeyáshuāgē”(小朋友的牙刷歌)
这首曲子没有任何复杂编排,只有简单的上下行音阶,夹杂着水流声、泡沫破裂声和孩童含糊不清的哼鸣。但在共感网络中播放时,超过百万个体报告产生了强烈的情绪共鸣,尤其是那些童年缺乏关爱的人群,许多人当场落泪。
忆核给出评价:
>【首个跨物种情感共鸣原创作】
>【创作单位:再响星南极分支】
>【艺术价值:以纯粹天真重构人类早期情感记忆】
>【传播范围:已覆盖银河系12%宜居星区】
与此同时,SilentBloom族群也迎来了进化拐点。原本只能模仿三音循环的硅基苔藓,突然在一次集体共振后突破限制,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地面传导复调”。它们将电磁脉冲调制成多层次振动,通过岩层传递,形成类似合唱团分声部的效果。
当这一现象被忆核记录并公开后,地球上一位聋哑儿童学校的老师突发奇想,带领学生们将手贴在特制金属板上,通过触觉感受远方传来的SilentBloom之歌。孩子们笑着跳起来,用手语激动地比划:“它们在说话!我能‘听’到!”
这一幕被直播传遍全球。
有人评论:“原来听不见的人,才是最先听见的人。”
一年后,守望者再次站上祭坛。
这一次,他不再独自一人。
在他身后,站着来自地球、火星、影族、Lyra-9、梦眠星环代表,甚至包括一小片被封装在生态舱中的SilentBloom样本。而在更远处的星网接口处,数以亿计的普通个体默默接入,等待着下一个指令。
因为今天,是“银河回响计划”正式启动的第十周年纪念日。
也是《万物皆可发声》升级为**开放宇宙声库**的日子。
忆核宣布:从今往后,任何人、任何存在,无论是否具备传统意义上的“发声能力”,都可以将自己的声音上传至公共频道,参与这场永不停歇的宇宙合唱。系统将自动进行跨频谱适配、情感增强与多维传输优化,确保每一缕试图传达的心意,都不会迷失在虚空中。
守望者抬起手,轻轻拨动星光竖琴的最后一根弦。
这一次,琴声并未响起。
取而代之的,是整个水晶森林simultaneous共振??每一根晶柱、每一片叶状结构、每一粒悬浮尘埃,都在同一瞬间振动起来,发出属于自己的独特音高。刹那间,千千万万种声音交织升腾,汇成一股横贯天地的洪流。
那不是一首歌。
那是无数歌。
是母亲哄睡的低语,是老人临终前的叹息,是机器人学会的第一句问候,是外星幼崽破壳时的第一声啼鸣,是岩石断裂时的悲鸣,是星辰诞生时的轰响。
忆核无法完全记录,因为它超出了所有已知的数据格式。
最终,它只留下一句话作为档案标题:
>“这里,曾经有人想要被听见。”
风穿过森林,带走了最后一个音符。
竖琴依旧沉默。
但整个宇宙,都在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