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1分子显示出中等强度的激活信号,但AI模型也标记出了轻微的细胞应激反应。
X-3分子的激活信号非常强烈,但在高浓度下,AI模型判断其细胞毒性明显超标。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X-2上。
在显微镜下,加入X-2的免疫细胞形态发生了显著而积极的变化,呈现出典型的激活状态。
更关键的是AI模型在分析了数以万计的细胞图像后,给出了近乎完美的评估报告:“强效免疫激活,未见明显细胞毒性,激活阈值宽,安全窗口理想。”
“就是它!”楚晓晓激动地几乎要跳起来。实验室里传来一阵低低的欢呼声,但很快又平息下去,因为还有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体外功能验证。
这是最传统,但也最权威的方法。何子健亲自操刀,利用成熟的国产商业试剂盒和细胞模型,对X-2分子诱导产生的关键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等,进行定量检测。这是目前仍无法完全替代的少数环节之一。
实验室内静得只能听到仪器运行的轻微嗡鸣。酶标仪在读取96孔板最后的吸光度值,电脑屏幕上,标准曲线正在拟合,一个个待测样本的浓度值即将计算出来。
何子健、王超、楚晓晓、刘阳等人都围在电脑前,屏息凝神。杨平站在稍远的地方,目光平静地注视着屏幕,显得十分淡定。
数据出来了。
屏幕上,代表X-2分子实验组的细胞因子浓度值,远远超出了阳性对照组,甚至达到了目前文献报道中最优候选分子的数倍之多!而且,这种高效的激活作用,呈现出清晰的剂量依赖性,且在有效浓度范围内,对细胞活力没
有显著影响。
堪称完美!
数据地印证了之前所有环节的预测。从AI设计,到传感器验证,再到AI图像筛选,最后到权威的金标准验证,整个自主研发生态系统得出的结论,高度一致,无可挑剔。
死一般的寂静持续了大约五秒钟。
然后,“轰”的一声,实验室彻底沸腾了!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刘阳第一个吼了出来,一把抱住身边的何子健,用力拍打着他的后背。何子健也忘了平日的矜持,眼镜后面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反手抱住刘阳,大声笑着。
楚晓晓捂住嘴,眼眶瞬间红了,泪水不受控制地涌了出来。多少个日夜的奋战,多少次失败的沮丧,在这一刻,都化为了巨大的喜悦和成就感。她看向杨平,眼中充满了感激和崇拜。
王超和蒋季同也用力地挥舞着拳头,和其他年轻的研究员们一起,尽情地欢呼,呐喊。实验室里,纸张被抛向空中,椅子被撞开,人们相拥在一起,释放着积压了太久的压力和激情。
这是从零到一的突破!是在被封锁的绝境中,硬生生用智慧和汗水,开辟出一条全新道路的胜利。他们不仅仅做出了一个效果卓越的候选分子,更重要的是,他们验证了这条全新研发路径的可行性、高效性和巨大潜力!
杨平看着眼前这群欣喜若狂的伙伴,脸上终于露出了清晰而温暖的笑容。他没有阻止大家的狂欢,他知道,这一刻的释放,对他们至关重要。他静静地走到实验台前,拿起那张打印着X-2分子最终验证数据的报告,仔细地看
着上面的每一个数字。
良久,等大家的情绪稍稍平复,杨平才走到实验室中央,清了清嗓子。
所有的目光瞬间聚焦在他身上,充满了激动、期待,还有无比的信服。
杨平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我们成功了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X-2分子是黎明前的第一缕光。”
“它证明了我们道路的正确,这并非来自偶然的运气,而是我们这套自主研发生态系统逻辑推理,迭代优化的必然结果,这是我们方法论的成功!”
他的目光扫过每一张兴奋的面孔:“但是,这仅仅是开始。X-2分子还需要经过临床前动物实验的考验,需要最终在人体临床试验中证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我们打造的这套系统,也需要在更广阔的生物医药领域,去解决更
多、更复杂的问题。”
“我们证明了这条路能走通,接下来,我们要把这条路,拓宽成一条引领未来的康庄大道!”
杨平的话语,如同一剂强心针,将大家的喜悦之情,迅速转化为更坚定的信念和前进的动力。
“何子健,立刻整理所有X-2分子的体外数据,准备IND新药临床试验申请申报的初步资料。”
“王超,传感器继续优化,朝着更便携、更高通量的方向迭代,我们要把它变成平台的标准配置,将数据交给说行医疗,用于他们开发此类商业设备。”
“楚晓晓,AI模型封版,但总结训练经验,形成标准化操作程序SOP,为下一个靶点做准备。”
“刘阳,启动X-2分子的工艺放大研究,目标是满足临床一期试验的样品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