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彻听着,记着,一次次将情绪锚定在“我在听”的状态中。他的精神负荷迅速攀升,额角渗出冷汗,指尖冰凉。苏婉的警告在他耳边回响:“长时间高密度共感接入可能导致意识解离,严重者会出现人格碎片化。”
但他没停下。
直到第十七个故事结束,一个小女孩的声音突然插入,带着奇异的清晰度:
>“你是林彻哥哥吗?我在低语之壁看到你的卡片了。你说‘我在此,我听见你,我与你同在’。我现在……可以相信这句话吗?”
林彻怔住。
他没想到,自己的话竟已被传入这片灵魂的间隙。
“可以。”他几乎是哽咽着回应,“每一字,都是真的。”
>“那……你能帮我转达一句话给妈妈吗?就说……对不起弄湿了她的结婚照。那天我发烧,不小心打翻水杯。她骂我很凶,我还嘴说讨厌她。第二天我就车祸走了。她一定以为我是带着恨离开的……其实我不是。我只是……想让她抱我一下。”
林彻深吸一口气,将这段话录入缓存系统,标记为“遗愿传递?优先级最高”,并自动绑定该家庭所在城市的社工网络。
>“我已经帮你送到了。她会知道的。”
>“谢谢。”小女孩的声音渐渐淡去,“我要去睡觉了。做个好梦的话,也许就能见到她了。”
凌晨五点四十二分,最后一条故事落下帷幕。共感频道归于寂静,仿佛整座城市都在屏息。
林彻摘下增幅器,整个人几乎虚脱。镜子里的他双眼布满血丝,脸色苍白如纸。但他嘴角却扬起一丝释然的笑。
就在这时,手机再次震动。
玛娅来电。
接通瞬间,她声音颤抖:“林彻……刚收到北极观测站的数据更新。电离层的新星座变了!原来的‘我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
她顿了顿,仿佛不敢相信自己所见:
>“‘谢谢你听我说。’”
林彻仰头看向窗外,晨曦正撕开云层,第一缕阳光洒在京都方向的地平线上。他知道,那堵三百米长的低语之壁,此刻一定也在微微发烫??每一块镌刻着真心话的陶瓷砖,都在吸收光与热,仿佛即将苏醒。
当天上午九点,回声基金会召开紧急联席会议。议题只有一个:如何处理“小耳朵事件”遗留下来的心理数据包。
艾琳展示了分析结果:“总计收录1,842段儿童级未尽之言,情感强度平均达到7。9级(满分10),其中317段具备长期共感传染潜力。建议永久封存或进行情感稀释处理。”
“不行。”林彻打断她,“这些不是危险品,是遗物。我们应该让它们活下去。”
“怎么活?”有人质疑,“难道放任这些情绪继续影响活人?万一引发群体性创伤反应呢?”
林彻站起身,调出昨晚的共感记录:“你们看,每当一个故事被完整倾听,讲述者的意识波动就会自然衰减,趋于平静。这不是污染,是疗愈的最后一程。我们不该切断它,而应建立‘故事安养所’??一个专供逝者完成倾诉、生者参与见证的安全空间。”
会议室陷入沉思。
最终,苏婉点头:“技术上可行。我们可以利用废弃的卫星链路搭建独立网络,物理隔离主共感系统。入口设限:必须通过心理评估,并签署‘守护者协议’。”
“名字呢?”玛娅轻声问。
林彻望向窗外飞过的鸽群,缓缓道:“就叫‘小耳朵之家’吧。每个孩子都值得拥有一个能安心讲故事的地方。”
一个月后,项目正式上线。全球各地志愿者报名涌入,包括退役心理医生、盲人朗诵者、手语翻译、甚至是几位曾经历过丧子之痛的父母。他们统一接受培训,学习如何以最低干预的方式陪伴一段即将消散的记忆。
而最令人意外的是??第一批主动申请成为“守夜人”的,竟是数十名青少年牌手。
“我们以前打牌只为赢。”一名十六岁的选手在接受采访时说,“但现在我们知道,真正的强大,是能在对手崩溃时放下卡组,说一句‘你还好吗’。这种力量,比任何王牌都珍贵。”
国际牌组联盟顺势推出全新赛事规则:“心灵对战场”。比赛不再局限于胜负,而是要求双方在对决过程中至少触发一次“共感共鸣”,即通过言语或行动引发观众集体情绪共振。裁判团配备神经同步仪,实时监测选手的情感真实度。
首场示范赛在东京巨蛋举行。两位顶尖高手对决至最后一回合,局势胶着。蓝方选手手握逆转神抽机会,却突然停顿,看着对面因压力过大而颤抖的手指,轻声道:
>“喂,你还记得小时候第一次抽到稀有卡时的感觉吗?那种心跳加速、恨不得跳起来大喊的快乐?我希望你现在也能感受到。所以??我弃权了。这局,送给你。”
全场寂静三秒,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系统判定:“超高共鸣达成”,两人均获“心灵冠军”称号。
赛后采访中,那位获胜者红着眼眶说:“这是我人生中最不想赢的一场比赛。”
与此同时,“小耳朵之家”迎来第一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