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颤抖着握住,泪水滚落。
那一刻,所有涌入她意识中的外界情绪如潮水般退去,只留下最本真的自我??那个曾经害怕孤独、渴望被看见的小女孩。
“你可以出来吗?”苏星问。
她点点头,被人搀扶着走了出来。阳光照在脸上时,她竟像个新生儿般眯起眼,笑了。
这一幕被全程记录,并在全球直播。评论区瞬间沸腾。
有人写道:“原来共感也会让人迷失。”
也有人说:“我们需要规则,不是放任。”
更有心理学家提出倡议:建立“共感耐受等级制度”,帮助人们逐步适应高强度情感连接,避免心理崩解。
苏星没有回应任何舆论,而是连夜召集联合国特别顾问团、神经科学家、“觉醒者”代表及伦理委员会成员,召开紧急会议。
地点选在记忆之都的新议会厅??一座由珊瑚、水晶与活体植物共同生长而成的环形建筑,顶部敞开,直面星空。
她在会上提出了三项核心议案:
一、设立“共感缓冲期”:所有初次接触共感训练的成年人,必须经历为期三十天的心理评估与适应性引导,期间禁止进入高阶共振场;
二、制定《共感边界公约》:明确个人情感主权不可侵犯,任何形式的强制共感行为均视为犯罪;
三、启动“反向隔离计划”:在全球范围内部署一批“静默区”,这些区域完全屏蔽共感信号,供需要独处或恢复自我的人使用。
议案全票通过。
与此同时,南美洲雨林传来新消息:三名半岁的“觉醒者”婴儿首次实现了群体协作式共感投影。他们在无外界干预的情况下,共同构建出一片虚拟森林的全息影像,其中每一片叶子的摆动节奏,都对应着地球上某一角落正在发生的自然事件??某地暴雨倾盆,叶片便剧烈摇晃;某处火山喷发,光影顿时转为赤红。
科学家们震惊地发现,这些孩子并非单纯“看到”世界,而是**感知到了地球的生命节律**,并将之转化为可共享的视觉语言。
这意味着,“觉醒者”不仅是人际共感的桥梁,更是**星球意识的触角**。
苏星得知后,立即启程前往雨林。
她穿越层层防护网,在研究基地最深处见到了那三个孩子。他们围坐一圈,手心朝上,银光在指尖流转,宛如织网。见到苏星进来,其中一个忽然抬头,对她微笑。
那一瞬,苏星感到一股温暖的能量涌入脑海,随即,一幅画面清晰浮现:
一颗蓝色星球悬浮于虚空,表面覆盖着密密麻麻的光点,每一个光点都代表着一个正在经历强烈情感波动的人类。有些地方光芒璀璨,如东亚、西欧,象征着大规模共感活动的发生;而另一些区域则黯淡无光,尤其是某些长期封闭政权下的国家,几乎成了黑暗大陆。
但在星球外围,还环绕着一层极其微弱的光晕??那是动物、植物、山川河流乃至海洋本身散发出的生命情绪,过去从未被人察觉,如今却被这些孩子清晰捕捉。
“他们看到了盖亚。”一位研究员哽咽道,“地球……原来一直在说话。”
苏星蹲下身,轻声道:“你们能听到它说什么吗?”
婴儿们互相看了一眼,然后齐齐闭眼。片刻后,空气中浮现出一行由萤火虫般的光点组成的文字:
>**“疼……但还在呼吸。”**
苏星闭上眼,泪水滑落。
她终于明白母树为何选择在此刻开启光茧??不是为了展示奇迹,而是为了传递警告。人类的情感革命固然重要,但如果忽视了与其他生命、与整个生态系统的连接,这场觉醒终将是残缺的。
她当即决定,启动“地脉计划”。
内容包括:在七大洲各选定一处生态敏感区,建造“共鸣方舟”??一种结合古老祭祀仪式与现代量子传感技术的复合型装置,能够将特定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情绪波动转化为可解读的信息流,并通过加密频道传输至全球教育平台,作为新一代环境伦理课程的核心素材。
第一批方舟选址分别为:亚马逊雨林深处、北极冰原、喜马拉雅山脉南麓、澳大利亚大堡礁、非洲塞伦盖蒂草原、西伯利亚冻土带以及南极洲边缘冰架。
工程启动当日,全球十万名志愿者同步参与奠基仪式。他们不用工具,只用手掌贴地,静坐十分钟,将自己的心跳频率注入土地。当最后一人起身时,大地竟微微震动,仿佛回应。
而在这一切推进的同时,格陵兰基地的五名研究员接受了深度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