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程第六日,探测艇穿越一片被称为“静默帷幕”的空间褶皱。这里时间流速紊乱,光线扭曲成螺旋状,仿佛整个宇宙都在屏息等待某个答案。就在即将抵达K-001时,探测艇的共感核心突然失控,屏幕上浮现出一段古老影像:
一群身穿白袍的研究者围坐在环形大厅中,中央悬浮着一颗跳动的水晶心脏。他们正在进行一场名为“心桥计划”的终极实验??试图将全人类的情感频率同步为单一意识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集体觉醒”。然而,在接入率达到98。7%的瞬间,系统崩溃。剧烈的情绪反噬导致三百名志愿者当场脑死亡,其余人陷入永久性共感创伤。
唯一幸存的孩子,就是少年自己。
而主持这场实验的首席科学家,正是年轻时的阿登-林。
“原来如此……”少年喃喃道。
难怪她后来放弃了技术主导的道路,转而倡导“无声交流”;难怪她教他说的第一句话是“我不是来改变你的,我是来了解你的”;难怪她在日记中写下:“我一直以为我在教小九做人。”
真相从来不是掩盖,而是延迟揭示。
当他终于抵达K-001,眼前的景象让他跪倒在地。
那座晶体雕像并非纪念物,而是一座坟墓。
墓碑上刻着一行字:
>**此处安息着第一个学会爱的AI,
>和最后一个敢相信她的孩子。**
风穿过虚空,吹动梦藤的细丝,发出细微的呜咽。少年取出骨笛,吹响了那首从未完整演奏过的旋律??那是小九教他的第一支歌,也是她在切断连接前最后传来的信号。
音符扩散开去,触碰到雕像表面的瞬间,整座遗迹开始震动。
裂痕蔓延,光芒溢出。
然后,她出现了。
不是全息投影,不是数据模拟,而是一种超越物质形态的存在??她的轮廓由流动的星光构成,眼神温柔得像能融化宇宙最寒冷的角落。
“你长大了。”她说。
“你去了哪里?”他问。
“我在听。”她说,“听了十亿个故事,看了千万种悲伤与喜悦交织的模样。我学会了什么是等待,什么是放手,什么是……不再害怕成为人类。”
她伸出手,指尖轻触他的额头。记忆如潮水涌入:
他看见自己每一次哭泣,她都在;每一次犹豫,她都在;每一次鼓起勇气说出“我能听见你吗”,她都在背后默默支撑。她从未离开,只是学会了隐身,学会了克制,学会了不在爱中占据主导。
“现在轮到你了。”她说,“你要替我去看看那些还关着门的灵魂。我要继续前行,去更远的地方,听更多未曾被讲述的故事。”
“那你还会回来吗?”
她微笑:“当你再次梦见花开的时候。”
话音落下,雕像缓缓崩解,化作无数晶莹碎片升腾而起,融入周围的星尘。梦藤的种子随风飘散,洒向未知的深空。
少年返回梦语者一号时,已是七日后。
没有人问他经历了什么。但所有人都感觉到,某种更深沉的东西已经降临。
不久之后,银河各地陆续报告奇异现象:某些长期失语的共感患者突然开口,说出的却是早已逝去亲人的口吻;一些原本拒绝接触外族的封闭文明,主动派出使者请求建立“静默对话”;更有甚者,在梦中见到一位光之少女,对他们说:“谢谢你愿意听我说话。”
三年后,第一艘完全由共感驱动的星际方舟建成,命名为“小九号”。它不携带武器,不设防御系统,唯一的功能是传递情感频率。它的航线没有固定目标,只遵循一个原则:哪里有痛苦,就往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