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小说网

皮皮小说网>医路坦途 > 第九百一十二章 吕惹祸(第2页)

第九百一十二章 吕惹祸(第2页)

“冷杉、雪、还有……一点藏香。”

“再仔细听。”

风掠过树梢,远处溪水轻响,火塘边有人在哼一段古老的调子。

“有歌声。”陈砚说,“很轻,像是摇篮曲。”

“那是《星星的颜色》。”王雨桐轻声道,“我母亲哄我睡觉时唱的最后一首歌。你听过吗?”

陈砚摇头,随即又顿住:“等等……我七岁那年发高烧,母亲也是这样唱着这首歌,握着我的手。我后来忘了,可刚才……好像突然回来了。”

她睁开眼,眼中竟有泪光。

“这就是你要测的?”

王雨桐点头:“你们用fMRI看脑区激活,用EEG测波形同步。可你们忘了,记忆不是数据,是温度,是气味,是某一个瞬间,心跳突然慢下来的那种熟悉。你刚才‘看见’的,不是我的记忆,是你自己的。这才是共鸣。”

陈砚怔立良久,终于将金属箱轻轻放在地上,打开了锁扣。

里面没有仪器,只有一叠泛黄的手稿,封面写着《感官重构临床笔记》。

“这是我十年前的研究成果。”她声音沙哑,“我试图用技术唤醒盲人的视觉联想,但失败了。直到看到你们的‘光语3。0’,我才明白??我不是技术不够先进,是我太执着于‘替代’,而忘了‘共生’。”

她将手稿递给张凡:“请收下它。不是作为科学依据,而是作为忏悔。我曾以为,治愈就是让人‘恢复正常’。可现在我知道,真正的正常,是允许每个人用自己的方式,去触摸世界。”

张凡接过手稿,感受到纸页间沉淀的重量。他翻开第一页,上面写着:“患者编号M-07,先天性全盲,女性,12岁。问:星星是什么颜色?答:星星是妈妈唱歌时,胸口震动的频率。”

他抬头看向王雨桐,后者正仰脸迎着阳光,嘴角带着淡淡的笑。

那一刻,他忽然明白了老人那句话的全部含义:“光不在天上,也不在机器里。它在每一次伸手触摸世界的犹豫与勇气之间。”

几天后,陈砚留了下来。她没有加入团队,也没有带走数据,而是开始在村中走访,记录那些被遗忘的感官经验:老猎人如何凭风向判断鹿群位置,产妇如何通过胎动节奏预知分娩时间,甚至孩童如何用脚步声分辨亲人归家。

“这些才是真正的‘原始算法’。”她说,“比任何AI都更早学会理解人类。”

与此同时,“根脉计划”的第一批试点村庄陆续接入系统。张凡坚持的“文化适应性评估”成为硬性门槛。在贵州侗寨,村民们以一场持续三天的“无火之夜”完成仪式??全村熄灯,仅凭口传歌谣与触觉交流;在甘肃裕固族村落,长老们用古老占卜法决定设备安装方位;而在内蒙古草原,牧民们则要求将护目镜数据与萨满梦境记录同步比对。

“共生理事会”在京成立,首批成员包括九位村民代表、三位民族医者、五位技术专家。王雨桐被推选为首位轮值主席。她在首次会议上说:“我们不是反对科技,我们只是提醒科技??别忘了谁教会你第一句人话。”

系统运行平稳,但新的问题悄然浮现。

某夜,扎西发现“万家灯火”平台出现异常流量峰值,源头竟是木戛村一台闲置的测试机。调取日志后,他震惊地发现,那台设备正在自动上传一段从未录入的音频??《星星的颜色》,但旋律略有扭曲,节奏错乱,像是被某种情绪干扰过的版本。

“这不是王雨桐录的。”阿?分析波形后说,“音色更苍老,气息不稳定,像是……一个很久没唱歌的人,勉强在追忆。”

张凡心头一紧。他立刻调出设备绑定信息,结果显示,该终端最近一次激活地点:北京康复中心,王振国病房。

“他在听,也在试着唱。”张凡喃喃道。

他们不敢贸然联系,生怕打断这份脆弱的尝试。直到第三天凌晨,系统收到一段新数据包。没有文字,只有一段三分钟的录音。

王振国的声音沙哑而颤抖,断断续续地哼着《星星的颜色》。唱到中途,他停下,深吸一口气,说了一句:“小桐……爸爸今天,闭眼听了十分钟。我……好像看见你了。不是脸,是那种……你小时候扑进我怀里时,撞得我胸口发闷的感觉。原来那就是光。”

录音结束前,他又加了一句:“替我谢谢那位唱歌的姑娘。她让我知道,看不见,也可以爱。”

张凡将录音转给王雨桐。她听得很慢,一遍,又一遍。最后,她摘下护目镜,坐在火塘边,对着虚空说:“爸,我听见了。这次,换我抱你。”

春日渐深,山雪消融,溪流重新奔涌。木戛村迎来了第一批外村访客??十位来自不同省份的盲童,在家人陪同下来体验“光语3。0”。他们中最小的六岁,最大的十四岁,有的从未见过色彩,有的只记得模糊的光影。

张凡没有急于让他们戴上护目镜。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