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炕”是北方地区乔迁的风俗。
搬去新家的人们,都会邀请亲朋好友前来认识自己的新家门;亲友、邻居也会携带礼品前去庆贺,主人便设宴款待一番,这就包含了中国文化中的“众人添柴火焰高”的传统美德。
娘家人带来锅、勺子等炊具,姊妹们送来一对公鸡、两条大鲤鱼、两斤豆腐、两斤豆芽。这些礼物都寓意吉祥:鸡是大吉大利;鱼是年年有余粮;豆腐与“都富”谐音;豆芽有生根发芽的意思。
酒宴结束后,主人还要给前来祝贺的客人,每人发一块发糕或发面饼带回家,寓意着“要发一起发”。
【一】《正月十八日》张耒。诗
收灯城市接荒村,翁媪耽眠日已暾;
何事牧童能早起,缓驱白牯出柴门。
今天是于湉乔迁新居“烧炕”的日子,她却一夜没回家,这可担心死了侄子于慕凡。天刚蒙蒙亮,他就喊起了马夫跟他一起去寻。
山村的人们,起得比城里要早。
每遇见人,慕凡就下车打听,是否见过一位贵妇由此经过。
人们都说未曾见过。
“难道是在哪儿…宿下啦?”慕凡是越想越害怕:万一出了丑,他这个护送姑姑回家的侄子,可就没法交代了……
慕凡敦促着马车夫,速速下了约百余丈山道的石阶,找到昨夜存放马车的南茶棚[今穷月桥附近],跳上了马车匆匆赶往那座土地庙似的小屋。
找到了小土屋,见屋门紧闭,他趴在门缝上朝里探望。
只见,二姑母与那中年男子都趴在桌子上,睡着了。可喜的是:一头儿趴着一个。
慕凡悄悄地推门进去,却见小书童躺在大床上,四脚朝天地酣睡着。
他轻轻推了推二姑母,小声喊道:“二姑,二姑,醒醒呀……”那意思是趁天未大亮前没人看见,悄默声地赶紧离开。
谁知,于湉抬起惺忪的眼,惊奇地问:“你怎么来了?”
慕凡压低声音,道:“小声点儿,别吵醒了人家……”
于湉就小声说:“你-来-干-什么?”
“我来接您呀!”
“接我--干嘛--?”
“今天不是您烧炕么~”
“不就烧个炕,你又何必一大早地从京城赶来。”
“我根本就没回家。”
“你干嘛不回家?”
“二姑还没回去,我哪敢回家?”慕凡嘟囔道,“再把二姑给弄丢了,我爹还不吃了我呀!”
“我这么大的人了,咋能说丢就丢呢?”
慕凡小声嘀咕道:“您又不是没丢过。”
“呵,你这孩子,怎么净揭二姑的短呢?”于湉就这么一大声,便吵醒了王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