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因为庞大如山的死兆星号阻挡了外海的风浪,从孤云阁海滩到巨舰舷侧的这一小片海面显得格外平静,只有清冷的月光在微波上洒下碎银般跳跃的光斑。
徐六石划动船桨,小舢板轻快地破开这宁静的水面,迅速靠。。。
>**“记忆不止于名字,更在于回响。”**
她闭上眼,耳边忽然响起无数声音??孩童诵读碑文的清脆嗓音、雪夜里低吟诗歌的呢喃、法庭上律师坚定陈词的铿锵、还有湖心那只蓝史莱姆无声震颤时传来的波动。这些声音交织成一首没有旋律的安魂曲,在她心头缓缓流淌。
就在此刻,观星台中央的地砖悄然裂开,一道幽蓝色的光柱自地底升起,映照出七枚悬浮的符文,排列成环形,与传说中“记忆源核”的图腾完全一致。这是从未在典籍中记载的现象,连须弥学者也未曾预料到它的觉醒时机竟会与“忆日”梦兆同步。
阿米娜睁开双眼,轻声道:“你等这一天很久了吧。”
话音未落,整座学院的水晶花灯同时亮起,不是由人力点燃,而是自发发光,如同被某种集体意志唤醒。每一盏灯下,都浮现出一个名字??有些是早已确认的身份,有些则是尚无归属的碎片式称呼:“穿灰袍的药师”、“为盲童抄书的女人”、“在风暴中掌舵至死的船长”……
这些名字逐一升空,化作点点星光,汇入天际银河。而在高空之上,原本静谧的夜空开始扭曲,星辰自行重组,勾勒出一幅巨大星图:那是提瓦特大陆的轮廓,但每一片土地都被细密的名字覆盖,像是一张正在复苏的记忆网络。
与此同时,远在稻妻边境的一座废弃神社里,一名老巫女正跪坐在尘封的祭坛前。她的双手颤抖着捧起一面铜镜,镜面早已斑驳,却在此刻泛起涟漪般的蓝光。她喃喃道:“来了……预言里的‘共鸣时刻’。”
镜中浮现的,并非她的倒影,而是一个年轻女子的身影??红裙染雪,发丝凌乱,正低头书写。正是谢昭仪临终前的画面。然而这一次,画面并未结束。当她放下羽毛笔的瞬间,镜头缓缓拉远,露出她身后石壁上的刻痕。那些曾被认为只是冰裂纹的痕迹,此刻清晰显现为一行小字:
>**“若此身成尘,愿以魂为引;
>若此名湮灭,愿以梦为桥。
>我非独行者,我是千万个不愿遗忘的灵魂之一。”**
老巫女泪流满面,猛地将铜镜高举过顶,用尽全身力气喊出一句古老的祝词。刹那间,神社四周枯萎多年的樱花树竟抽出嫩芽,花瓣飘落之际,每一片都承载着一个名字,随风飞向远方。
这一幕并非孤例。
璃月港的老茶馆内,一位盲人说书人正抚琴讲述谢昭仪的故事。当他唱到“她把诗缝进嫁衣”时,怀中的古琴突然自行鸣响,弹奏出一段从未听过的旋律。听众中有人认出,那是三百年前一位被禁言的诗人所作的失传乐章。琴声扩散开来,整条街巷的屋檐下,悬挂的风铃纷纷应和,形成一场跨越时空的合奏。
枫丹科学院的实验室中,记忆共生系统的主控屏突然跳出异常数据流。研究员惊骇发现,系统内部出现了第八段记忆模块,标注为【未知来源】。他们尝试接入,却发现这段记忆无法通过常规方式读取??唯有当使用者心中真正“相信”某个被遗忘者存在时,画面才会逐渐显现。
第一位成功连接的人,是一名十二岁的女孩。她在学校作业中写下了曾祖母的事迹,却被老师批评为“虚构”。她不服气,坚持认为那个在战争中救下三十名孤儿的女人真实存在。就在她戴上头环的那一刻,眼前景象骤变。
她看见一座燃烧的村庄,火光冲天。一个瘦弱的女人背着竹筐,在废墟间来回奔跑,将孩子一个个塞进地下密道。她的手臂已被烧伤,衣服焦黑,可嘴里还在哼一首摇篮曲。最后一名婴儿放进洞口后,她回头望了一眼漫天烈焰,轻声说:“你们活着,我就没输。”
画面戛然而止。
女孩摘下头环,泪水浸湿了脸颊。她抬头看向研究员,哽咽道:“她叫林素云……我妈妈说,她是我们的曾祖母。可族谱上根本没有她……”
研究员沉默良久,最终打开数据库,在搜索框中输入这个名字。结果返回零条记录。但他没有关闭页面,而是新建了一个档案,亲手写下:
>**姓名:林素云**
>**生平:暂缺**
>**事迹:于战乱年间独自营救三十二名儿童,下落不明**
>**备注:由亲缘记忆确认存在,待进一步考证**
他点击保存的瞬间,屏幕右下角弹出提示:
>【系统通知】检测到有效记忆锚点,已激活区域“忆墙?璃月分站”建设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