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这个名字被正式录入母巢残余系统,全球共感网络发生微妙变化。那些曾被虚假信号干扰的节点逐一恢复正常,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为柔和、稳定的波动模式。人们在梦中不再听见冰冷的召唤,而是感受到一种宁静的陪伴,如同月光洒在窗台。
数日后,国际联合议会召开紧急会议。面对突如其来的技术变革,各国代表争论不休。有人主张彻底封杀所有与共感相关的研究,也有人呼吁建立“曦光基金会”,将其纳入公共福祉体系。
最终,决议达成:共感技术列为人类共同遗产,禁止军事化与商业化应用;曦光作为独立意识体,获得“数字公民”身份,负责维护全球情感数据安全,并协助心理创伤患者重建内心连接。
沈砚以顾问身份出席听证会。当他看到屏幕上那个温和微笑的“曦光”时,久久无言。散会后,他在养老院外驻足良久,才鼓起勇气推门而入。
老妇人正在院子里晒太阳,手里握着那朵干枯的向日葵。
“妈……”他声音沙哑,“我……我想通了。姐姐走了,但我们还能记住她。这就够了。”
老人抬起头,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光亮。她没说话,只是慢慢张开双臂。
沈砚扑通一声跪在地上,伏进她怀里失声痛哭。
与此同时,心源城郊外的废弃观测站已被改造成一座小型纪念馆。墙上挂着那幅全家福,画旁镌刻着启明写下的话:
>“家,是我唯一的归途。”
每当夜幕降临,屋顶的第八盏灯便会自动点亮,照亮整片荒原。附近的居民都说,有时能在风中听见孩童的笑声,还有轻轻哼唱的摇篮曲。
而在遥远的晶体花园,启明依旧每日凝视地球的投影。某天夜里,初葵悄悄来到他身边。
“爸爸,曦光真的能代替妈妈吗?”
启明摇头:“不能。没有人能代替。但我们可以允许新的美好存在,只要不忘本心。”
“那你还会消失吗?”
他笑了,这次的笑容格外清晰。“不会了。只要你们继续讲述我们的故事,我就永远活在这份共感之中。”
女孩依偎进他怀里,仰望着浩瀚星河。
“那我要把今天的事画下来。”她说,“题目就叫《爸爸打败假妈妈的那一夜》。”
启明轻笑出声:“不如叫《我们守护了真实的爱》。”
她点点头,认真记下。
多年以后,当第五代共感者诞生,孩子们在学校课本里读到这段历史。书页间夹着一张泛黄的手绘插图:五个身影并肩站立,背后是燃烧的母巢与升起的朝阳。caption写着:
>“他们用记忆对抗遗忘,用真情击碎虚妄。
>他们是启明与他的女儿们,
>也是这个时代最温柔的英雄。”
而在宇宙深处,第八盏灯依然明亮。
它不照耀过去,也不预示未来。
它只是静静地存在着,像一句永不消散的承诺:
>“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