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已经算是后方的江夏、东海等郡,更是随着楚国官员的到达,正是搭建起了官府架构,开始了正式的统治。
像这种区域,需要的是安定和生产,军管尽管能保证前者,但对于后者的作用,就微乎其微了。
毕竟农人耕种,商旅往来,工坊运作,商铺开业,这些不是你拿刀去逼着别人做,就能够做好的。
需要的是调动百姓的自主性,让他们去自发地,进行着这些生产工作。
因此,后方已经稳定下来的郡县,解除军管状态,恢复正常的行政,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
而想要恢复正常行政,却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毕竟地方分派的大军,你说撤走,确实简单,一个命令的事情。
可他们撤走之后,地方的治安与稳定,交由谁来接手负责,可就值得说道了。
正常情况下,地方治安自然有专职部队负责,即府县兵及郡兵。
这也是正常郡府县的操作。
但这次需要填补的郡府县,实在太多了。
粗略估计,哪怕以一县百人,一府千人的基础标准,以上十三郡加起来,也需二十万左右的府县兵填补空缺。
另外还要准备十三万左右的郡兵。
以上整合起来,就是三十三万郡府县兵了。
这么多常备兵马,陆渊的北伐大军自然是拿得出来的。
可拿得出来,并不代表着能轻易拿出来。
怎么说也是三十三万人,对于正规军人数在六百万左右北伐大军来说,一下子要从各大行营抽走,那也是足够让人肉痛的。
甚至会影响到各个行营的战力。
毕竟陆渊打一个蒙山关,也才损失了十万人而已。
抽走三十三万人,都够他打三个蒙山关了。
可梁国之中,有几个蒙山关?
因为这里是大梁帝都,才有一个蒙山关在。
放到普通地方,死伤三十三万人,都够楚军打下一个郡来了。
就如陆渊带来封堵大梁的百万兵马,如果一下抽走三十三万人,那瞬间就要垮掉。
到时别说堵住大梁了,怕不是大梁城内的梁军看到机会,都敢直接出来和楚军较量一下了。
而最终的较量结果,如陆渊不出手的话,都很难说能绝对赢。
所以三十三万常备兵马,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了。
楚国目前七大行营,正和四个霸国交手,每一处都压力极大,兵力紧张。
这种情况下,是真的没办法抽出太多兵马,用以填补后方空缺的。
而主力战兵不能动,后方又必须要有郡府县兵,自从两相为难之下,陆渊自然不得不思考另一个兵力来源。
那就是,要不要再那多达一千两百万的民夫中,挑选出一批较为精锐者来。
把他们编成地方的府县兵,作为新统治区维持治安的地方军事力量。
毕竟,经过一年的战火磨练,楚国的民夫们,成长也是很快的。
从一千两百万人中,挑选出三十三万郡府县兵来,其实也并不怎么难。
更不用说,其实很多民夫中,就包含了大量退伍老兵,本就有基础在。
这便更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