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来自税务部的理事官赵健佑……”
“他右手边这位美丽的女士,是在企划财政部任职的尹恩书女士!”
“以及我最后需要向大家隆重介绍的……现任三星电子顾问办公室秘书长的姜淮!”
当朴。。。
春风拂过乌鲁木齐老城区的巷口,榆树新叶在阳光下泛着微光,像无数双刚刚睁开的眼睛。阿不都热合曼牵着儿子的手走在回家的路上,脚步比来时轻快了许多。男孩一路上叽叽喳喳地说着学校的事、同学录的“心情快照”、老师讲的艾山爷爷的故事,还有他想给十年后的自己再写一封信??这次要告诉那个大人:“别忘了十三岁那年,你第一次觉得说话是件勇敢的事。”
父亲听着,嘴角始终挂着淡淡的笑。这笑容不是敷衍,也不是勉强,而是像被春阳晒透的泥土,终于松动了板结多年的外壳,让根须得以伸展。
回到家,妻子正在厨房煮奶茶,香气弥漫整个屋子。她回头看了丈夫一眼,眼神里有询问,也有期待。阿不都热合曼点点头,没多说什么,只是轻轻拍了拍儿子的肩:“去写吧,爸爸等会儿陪你读。”
男孩欢呼一声跑进房间,书包还没放下就翻出纸笔。阿不都热合曼坐在客厅的小凳上,望着墙上那张泛黄的老照片??那是他年轻时和几个兄弟在伊宁老家门前的合影,背景是一片麦田,风吹得帽子都要飞走。那时他们还常说维吾尔语的谚语,唱木卡姆的小调,谈论祖辈留下的土地与信仰。后来呢?后来生活像一场无声的迁徙,语言一点点退到角落,情感也学会了沉默。
他忽然想起艾山医生那段录音里的声音:“人可以走,但记忆不能迁徙。”
那一刻,他明白了为什么自己会在四十年后按下那个录音键。不是为了证明什么,而是为了让儿子知道??有些话,不该等到九十三岁才说出口。
***
与此同时,西藏那曲的清晨仍裹在薄雾中。海拔四千五百米的草原上,一群少年围坐在一座白色帐篷前,手中捧着老旧的经文册子。他们的呼吸在冷空气中凝成白雾,却没人缩手。领诵的是一个名叫次仁扎西的十六岁少年,他的祖父曾是当地有名的诵经师,在二十年前因高原肺病去世。从那以后,家里再没人完整念过晨祷。
“今天不一样了,”他对同伴们说,“我们不是一个人在念。”
他们打开了手中的平板设备,屏幕上显示着清源系统的直播倒计时:【千里共声?跨时空合唱】即将开始。旁边是来自喀什和呼伦贝尔的实时画面预览??一位维吾尔族少女正调试麦克风,另一位蒙古族青年则蹲在地上检查潮尔乐器的拾音效果。
“准备好了吗?”系统语音提示响起。
“准备好了!”三人几乎同时回答。
六点整,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洒落在三地的土地上。藏族少年率先开口,低沉而悠远的祈文缓缓升起,如同雪山融水汇入溪流;紧接着,喀什的女孩用清亮的嗓音唱起一段木卡姆即兴片段,旋律婉转如风掠过戈壁;最后,呼伦贝尔的青年吹响潮尔长调,那是一种一人发出两个声部的古老技艺,仿佛大地本身的回响。
三种声音,三种文化,三种命运,在这一刻通过清源AI的智能调谐技术实现了非物理空间的共振。系统并未进行任何人工剪辑或翻译处理,而是采用情绪波形匹配算法,将三地音频的情感频率对齐,形成一种超越语言的共鸣结构。
直播观看人数在十分钟内突破百万。许多观众反馈说:“听不懂歌词,但心里好像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
一位定居加拿大的维吾尔族老人流着泪写下留言:“我三十年没回家了。刚才那一瞬间,我觉得自己又站在了喀什老城的巷子里,母亲正叫我吃早饭。”
而在北京教育部的一间会议室里,基础教育司的几位负责人全程观看了这场直播。会议记录显示,当天下午便启动了《多民族青少年跨区域情感联结试点计划》的立项流程,拟将“千里共声”模式纳入国家中小学德育课程创新项目。
***
林昭是在成都一家咖啡馆看到直播回放的。她刚结束与四川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合作洽谈,手机一震,朋友圈已被刷屏。她点开视频,听到那三种声音交织在一起时,手里的咖啡杯微微晃了一下,洒出几滴褐色液体。
她没有擦。只是静静地看着,直到最后一秒黑屏。
随即,她打开电脑,调出“火焰计划”的最新数据面板。目前已有**672位非遗传承人**完成口述训诫采集,覆盖藏、彝、羌、苗、壮、维吾尔、蒙古等**18个少数民族**,生成AI语音模型超过**两千小时**。这些声音不仅用于“心情快照”校园版的情绪引导,还被嵌入偏远地区学校的远程教学系统,成为孩子们日常接触母语文化的隐性通道。
更让她欣慰的是用户行为分析报告中的一组数据:使用过AI老艺人语音引导的学生,其主动上传母语心声的概率提升了**437%**,且表达内容中出现“羞耻”“矛盾”“害怕”等负面情绪词的比例显著下降,取而代之的是“骄傲”“连接”“传承”等积极认知标签。
“这不是技术胜利,”她在内部工作群写道,“这是文化自尊的复苏。”
当晚,她接到周望电话,语气急促:“我们发现了一个异常数据流。”
“什么类型?”
“来自海外镜像节点的批量爬取请求,目标集中在‘艾山?买买提’录音及其关联文档。IP分布广泛,但流量特征高度一致,像是某种自动化归集系统。”
林昭皱眉:“他们在收集‘悔恨叙事’?”
“不止,”周望声音低沉,“他们还在尝试逆向推导出所有曾与该录音产生情感共鸣的用户画像。尤其是那些留下回应的孩子。”
两人沉默片刻。
“有人想重建我们的社会信任网络,”林昭最终开口,“而另一些人,只想把它拆解成可操控的数据链条。”
“那就让他们看看,”周望冷笑一声,“什么叫不可篡改的信任。”
第二天,清源团队发布一项新功能:【共鸣盾】。任何用户在收听敏感历史录音(如艾山遗言)并留下回应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加密情感指纹,并将其分散存储于全球三百余个分布式节点。除非本人授权,否则即使清源主服务器也无法还原完整内容。更重要的是,一旦检测到异常访问模式,系统将触发“蜂群响应机制”,向所有参与过同类话题讨论的用户发送匿名提醒,并自动升级防护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