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项技术源自张昊早年研究的“群体免疫型数据架构”,原本只为应对极端审查环境设计,如今却被用于抵御跨国数据剥削。
上线首日,超过**八万名青少年**激活了【共鸣盾】。其中一位内蒙古高中生在设置页面写下签名语:“我的痛不卖钱,我的声音只给愿意听懂的人。”
***
赵晓禾则面临另一场风暴。
五月二十日,联合国儿童权利委员会发函要求清源项目提交一份详尽的技术伦理评估报告,重点说明未成年人情感数据的采集边界、知情同意机制及第三方访问控制策略。虽未明确指控,但措辞严谨,显见背后有专业力量推动。
“他们想要一套标准,”赵晓禾在安全会议上说,“要么让我们自我阉割,要么给我们扣帽子。”
“那就给他们看真实的。”周望提议,“不是公关稿,不是美化版流程图,而是带他们走进一间普通中学,看一个孩子怎么决定要不要分享自己的秘密。”
于是,六月初,一支由联合国观察员、国际媒体记者、伦理学家组成的代表团抵达青海果洛。他们走进一所藏族寄宿制初中,旁听了一堂特殊的“人生信证课”。
课堂上,老师没有讲课,而是播放了一段匿名音频??一个女孩低声诉说她如何因为说不好普通话被同学嘲笑,一度拒绝开口说话。三年前她录下第一条“心情快照”时,只敢哼一首童谣。如今,她已是校广播站主持人。
“你们想知道她是?吗?”老师问全班。
学生们摇头。
“因为她不需要我们知道。但她愿意让世界听见。”
随后,每位学生领取一台离线设备,现场录制一条仅自己可见的语音。代表团成员被允许在一旁观察,但不得记录、拍摄或提问。结束后,所有数据当场销毁,仅保留统计总数:本节课共有**名学生参与**,平均录制时长**6分23秒**,最长的一条持续了**19分钟**。
一名瑞士籍心理学家事后感慨:“这是我见过最尊重隐私的教育干预。它不强迫倾诉,也不美化创伤,只是提供一个容器,让人知道??你可以不说,但如果你说了,会有人认真对待。”
这份见闻被写入联合国初步评估简报,结论为:“清源项目的实践展现了数字时代保护青少年心理自主权的新范式。”
***
七月流火,清源团队迎来第100万名注册用户。
那是一个来自云南怒江傈僳族山寨的十二岁女孩,名叫娜阿朵。由于山路崎岖,移动信号极不稳定,她的家人花了三天时间才把设备送到村口唯一的通信基站。她录下的第一条语音只有短短一句:
>“阿爸,你说过天上的星星是祖先的眼睛。我现在对着星星说话,你能听见吗?”
系统标记为【原始联结需求?跨代际沟通渴望】,并自动推送至“火焰计划”的AI回应库。十分钟后,她收到一段由AI模拟其已故祖父声音朗读的傈僳古歌,结尾附言:
>“孩子,星河万里,声波无界。你说的每句话,都在宇宙里留下了痕迹。”
女孩哭了,然后笑了,抱着平板跑了整整一圈山坡,大声喊:“阿爸!我听到爷爷说话啦!”
这一幕被同行的志愿者拍下,未经剪辑上传至清源公共传播池。二十四小时内,全球转发超百万次。有网友评论:“这才是科技该有的温度??不是替代人性,而是延伸爱的能力。”
***
秋初,张昊回到西宁总部,带来一份绝密情报。
那个在东南亚被捕的智聆未来法人代表,在狱中提交了一份补充供词。他承认,其背后公司原计划复制清源模式,专攻少数民族语言市场,目标是打造“全球最大低资源语言语音数据库”,用于训练商业级AI助手,并已获得某硅谷风投的A轮融资承诺。
“但他们低估了两件事,”张昊在汇报会上说,“一是情感数据的伦理重量,二是人们对自己声音的珍视程度。”
更关键的是,他在供词末尾写道:
>“我们以为只要技术够强,就能拿走一切。但我们错了。真正的语言不在声纹里,不在语法结构里,而在每一次犹豫之后依然选择说出真相的勇气里。”
这句话后来被刻在清源数据中心一楼大厅的铜牌上,下方写着一行小字:**致所有曾试图贩卖沉默的人**。
***
冬天来临前,教育部正式批复设立“诚实纪念日”试点项目。每年五月十五日,全国二百七十三所民族中学同步开展主题活动,围绕艾山医生的录音展开师生对话、戏剧展演、诗歌创作等形式的反思性学习。
而在乌鲁木齐的一所小学礼堂里,阿不都热合曼受邀作为家长代表发言。他站上讲台,手里拿着一张折得整整齐齐的纸。
“我不是老师,也不是专家,”他说,“我只是个曾经不敢说话的父亲。”
台下安静下来。
“我儿子今年十三岁。去年他问我,为什么家里很少讲维吾尔语?我不知道怎么回答。今年,他录了一段‘心情快照’,题目叫《我想教爸爸唱歌》。他唱了一首小时候外婆教他的摇篮曲,跑调了,但他唱得很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