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公寓里,作曲家伊森?卡特已经连续七十二小时未眠。
自从那个梦之后,他就再也无法创作其他旋律。钢琴上堆满了写满草稿的五线谱纸,全都是那三个音的不同变奏:升高半音、延长尾音、加入休止符、叠加复调……可无论怎么改,最终总会回到原点。
他崩溃地砸了一下琴键,吼道:“这到底是谁的歌!?”
话音落下,房间骤然安静。
然后,镜子里的倒影动了。
不是他本人的动作,而是另一个“他”缓缓抬起头,嘴角带着悲悯的笑,嘴唇开合,无声地说了一句:
>“它是所有人的歌。也是你的。”
伊森猛地后退,撞翻了椅子。等他再看向镜子时,一切如常。可当他颤抖着手重新按下琴键时,那三个音响起的刹那,窗外曼哈顿的霓虹灯集体闪烁三次,随后组成一行短暂存在的光字:
**谢谢你还记得。**
***
巴黎地铁站,街头艺人马克吹完最后一段口琴,发现周围一片寂静。
不是没人听,而是所有人都静止了。乘客停在台阶上,列车员忘了关门,连流浪汉怀里的酒瓶都停止晃动。空气中漂浮着肉眼可见的波纹,像是高温蒸腾的地表热气,却又带着某种韵律。
一位白发老太太走上前,将一枚旧硬币放进他的琴盒,轻声说:“我丈夫死于战争。刚才那一瞬间,我听见他在叫我‘莉娜’。”
马克张了张嘴,却说不出话。
他知道,自己刚才吹的根本不是准备好的蓝调曲目。他的手指像是被什么力量牵引着,偏离了熟悉的指法,进入一种从未练习过的模式??缓慢、克制、带着泥土与月光的气息。
他低头看向口琴,发现金属表面凝结了一层薄霜,霜花排列成一朵铃兰的形状。
***
悉尼海滩的篝火晚会持续到深夜。
少年们早已忘记原本要唱的流行歌曲,转而陷入一种近乎仪式般的合唱。他们即兴编词,语言混杂,有的用英语,有的用土著语,有的干脆只是呜咽般的哼鸣。可奇怪的是,每一个人都能听懂彼此。
一名游客录下视频上传网络,标题写着:“这群人疯了吧?但为什么我哭了?”
短短十分钟,视频点击量突破百万。评论区炸开锅:
-“我刚失去父亲三个月,听到第三句就开始抖。”
-“我在乌克兰东部避难,这里连电都没有,可这首歌让我梦见了家乡的春天。”
-“我是个聋人,靠字幕看视频,但我‘感觉’到了旋律,就像皮肤在呼吸。”
-“这不是音乐……这是记忆本身。”
科学家开始介入研究。
日内瓦粒子物理实验室检测到,地球电离层在特定时间段内出现周期性波动,频率锁定在7。83Hz,且与人类α脑波高度同步。更令人震惊的是,这种波动并非均匀分布,而是以敦煌、南极科考站、亚马逊腹地、喜马拉雅山脉等地点为中心,呈放射状扩散。
有学者提出假说:地球本身可能是一个巨大的意识载体,而人类的情感、记忆、哀伤与希望,正通过某种生物电磁场耦合机制,形成全球性的“共感共振网”。这个网络原本沉睡,如今却被一组特定频率激活。
而这组频率的核心,正是那三个不断循环的音符。
***
周小满离开海边,踏上南下的列车。
她没有目的地,只是顺着感觉走。车厢里人不多,一对母女坐在对面,小女孩约莫五六岁,一直盯着她看。
“姐姐,你身上有花香。”孩子忽然说。
周小满笑了:“是吗?那你闻闻看,是什么花?”
小女孩认真嗅了嗅,歪头想了想:“像……下雨前的铃兰花,还有外婆烧饭时的灶台味。”
她心头一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