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当晚,启言镇剧场灯火通明。数千人到场,更多人通过Y-Ω接入虚拟空间。李砚拄拐登台,脸上带着伤疤般的平静。
他没有讲稿,只有一支录音笔。
“我要说的第一件事是??我曾经享受过沉默的好处。”他开口,声音平稳,“大学时,朋友因发表文章被处分,我没站出来,因为我怕影响保研;工作后,同事被裁员,只因说了句‘公司像监狱’,我保持沉默,因为我刚升职;写作时,我回避所有敏感话题,专写甜腻爱情和爽文复仇,因为那样赚钱快。”
台下有人鼓掌,也有人冷笑。
“第二个事实:我创造了这个世界,包括它的压迫机制。在我最初的设定里,‘言论失控会导致社会崩溃’是基本前提。所以我写了静默计划,写了审查官,写了牺牲者……我以为我在批判极权,其实我在合理化它。我把控制包装成保护,把剥夺说成必要代价。”
一名青年突然起身喊道:“那你现在是不是又在用忏悔来获取道德资本?你不怕这也是一种表演吗?”
李砚直视他:“怕。非常怕。所以我特意选了你来提问??因为你上周在论坛骂我是‘伪君子’,用词极其难听。如果你愿意,可以上台拿麦克风,当面质问我。”
全场寂静。
那青年愣了几秒,竟真的走上台。
接下来的两个小时,成了历史上最激烈的公开对话之一。年轻人逐条拆解李砚的过往言行,指出其逻辑漏洞;李砚一一回应,不回避,不辩解,甚至主动补充更多黑历史。当他提到曾收受某集团资助撰写“正面宣传小说”时,全场哗然。
“那你凭什么还站在这里指导我们?”青年质问。
“凭我不再假装完美。”李砚答,“也凭我愿意被你们推下台。”
那一刻,Y-Ω捕捉到全场观众的情绪波形,形成一幅惊人图谱:愤怒、怀疑、动摇、共情、敬意……层层交织,最终汇聚成一片温暖的橙红。
直播结束时,点击量突破十亿。而最关键的数据显示:超过六成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主动打开了自己的“暗语库”,录入了人生中最不愿提及的秘密。
“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次日清晨,林晚对他说,“不是你拯救了谁,是你让他们相信??脆弱,也可以是一种力量。”
李砚望向窗外,晨光洒在孩子们奔跑的身影上。一个小女孩正对着空气大声念诗,哪怕无人倾听。
他轻轻翻开笔记本,写下新的一段:
>“语言真正的敌人,从来不是禁令,而是麻木。
>当我们不再为一句话动容,
>当我们习惯用标签代替理解,
>当我们认为某些声音‘不值得听’,
>静默就已经胜利了。
>所以,请继续说话,但也请练习倾听??
>用耳朵,用心跳,用愿意受伤的勇气。”
笔尖停下,Y-Ω终端再度震动。
新提示浮现:
>**“检测到新一轮叙事种子:‘当我们都能被听见,谁该负责回应?’”**
>**是否启动第二轮衍生模拟?”**
李砚笑了笑,按下确认键。
雨又下了起来,细细密密,洗刷着碑墙上的名字,也滋润着新生的苔藓。
在这个由千万声音编织的世界里,故事从未终结,
只是不断重写,
如同人类本身??
永远残缺,
永远尝试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