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子,”他收钱时不急着走,“你下得规规矩矩,像背课本。可棋是活的,人也是。你不该怕错,该怕没胆子犯错。”
我怔在原地,直到他收拾摊子离去,才反应过来??那盘残局,竟和我在弈心斋上周学的一个经典死活题极为相似,只是被他巧妙地化入实战之中。
当晚,我把这段经历写进了小说。林默站在寒风里,看着盲人佝偻的背影消失在街角,忽然明白了什么叫“市井有高手,江湖藏大道”。他不再追求完美胜率,也不再执着于成为“职业选手”,他只想下一盘问心无愧的棋。
这一章发布后,评论区炸了:
>“作者是不是真去路边跟人下棋了?太真实了!”
>“读到那句‘你不该怕错,该怕没胆子犯错’,直接哭了。”
>“这才是生活啊,哪有那么多天赋异禀,都是普通人一点点磕磕绊绊往前走。”
更有意思的是,有人截图爆料:**东城区安定门地铁站旁确实有个盲人棋摊,每天傍晚出没,收费十元,连胜三位年轻棋手!**
我没澄清,也没否认。只是第二天又去了,带了杯热奶茶和一副便携磁性棋盘。
老人认出我的声音:“哟,回头客?”
“这次不收钱行不行?”我把棋盘打开,“我想请您帮我摆一摆昨天那盘棋。”
他乐了:“识货的人来了。”
我们重新复盘,他一边讲解,一边用粗糙的手指轻抚棋子位置。“你看这里,你以为我在攻你大龙,其实我在引你深入。贪生者必死,敢弃者反活。人生也这样,有时候退一步,是为了腾出手来翻盘。”
我默默记下每一个细节,回去后整理成一篇《街头棋语录》,附在小说番外里免费放出。
三天后,一位自称“前国家少年队教练”的读者私信我:“你写的那些话,不像自学能悟出来的。你背后一定有高人指点。”
我回他:“有的。一位穿白衣的老先生,还有个卖棋的盲人叔叔。”
他沉默良久,发来一句:“请替我向他们致敬。这个时代,太缺少这样的守道之人了。”
与此同时,影视公司那边进展神速。导演亲自来找我聊剧本,说不想拍什么逆袭爽文,就想拍“一个普通人在三十岁突然决定重拾童年放弃的东西,并为之努力的真实过程”。
“我们可以加入纪录片元素。”他说,“比如你真实的学习记录、对弈视频、甚至采访你父亲。”
我犹豫:“我爸……愿意吗?”
“他已经答应了。”导演笑笑,“他说:‘只要能让更多孩子知道,围棋不只是胜负,那就值得。’”
那一刻,我鼻子发酸。
拍摄正式启动那天,我穿着简单的灰毛衣坐在弈心斋内,镜头静静推进。老头照例煮茶,不看摄像机,只对我说:“开始吧。”
第一场戏,是复刻我和他的初遇。不同的是,这次我不是狼狈逃窜,而是主动递出一枚黑子:“老师,我能再来一局吗?”
他接过,放入棋盒,淡淡道:“可以。但这一次,不准悔棋,不准中途放弃。”
全场静默。
导演喊“过”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手心全是汗。
接下来几周,剧组跟着我去上班、下班、坐地铁、见朋友。他们拍我深夜改稿时对照围棋软件核对术语,拍我在公司洗手间隔间里默背定式,拍我抱着棋盘挤公交被人侧目……甚至连我妈偷偷往我包里塞保温杯的画面都被捕捉到了。
最动人的一幕发生在小区楼下。那天我正和几个小孩临时摆开棋盘教他们“征子”技巧,我爸拎着菜路过,站了一会儿,没说话,只是默默蹲下,帮一个孩子捡起滚落的棋子。
导演没喊停,摄影机一直录着。父亲拍拍裤子站起来,对我笑了笑:“你小时候,我也这么教你。”
那一段成了预告片的结尾。
视频上线当天,微博热搜爆了:#原来网文作者真的在学围棋#、#父亲曾是省冠军苗子#、#弈心斋到底是什么地方#
更有媒体联系我要做专题报道。我婉拒了大部分,只接受了一家文化类杂志的专访。采访时,记者问我:“你现在算是职业棋手吗?”
我摇头:“我只是业余七级,离入门都还差得远。”
“那你觉得,这一切值得吗?因为一本小说,把自己逼到这种程度?”
我想了很久,说:“你知道吗?小时候我爸带我去看过一场围棋展。展厅中央有一块石碑,刻着四个字??‘千古无同局’。我当时不懂,现在懂了。每一段人生,就像一盘棋,不可能完全复制别人的走法。我写小说,原本只是为了糊口,可写着写着,它变成了我对过去的道歉,对父亲的回应,对自己内心的交代。哪怕最终我还是个业余爱好者,但这盘棋,是我亲手走下去的。”
采访发表后,老家亲戚群里炸开了锅。表舅发了个六秒语音,声音激动:“哎哟!咱们家出名人啦!电视台说你是‘新时代文化传承代表人物’!”
我妈赶紧解释:“哪有那么夸张,他就写个小说……”
我爸却难得插话:“让他红吧。他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