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音落下,阳光重新洒落大地。
时间恢复流动。
一切如常。
但所有人都知道,有些东西永远不一样了。
三个月后,联合国召开紧急闭门会议。
议题只有一个:如何面对“归音效应”的全面觉醒。
各国代表争论不休。有人主张封锁信息,防止社会失控;有人建议利用这一现象开发新型沟通武器;也有人提出建立“静默保护区”,让普通人定期进入深度共感状态以维持心理健康。
就在会议陷入僵局时,一封匿名信被投递至主席台。
信封上没有署名,只画着一口井,井边站着许多人影,却没有面孔。
打开后,里面只有一句话:
>“你们讨论‘如何控制’的时候,
>它已经在生长了。
>它的名字叫‘心脉’,
>而你们,都是它的血管。”
会议室内一片沉默。
最终,决议案被否决。
取而代之的是一项全球倡议:“静默契约”??承诺每年至少七日,各国暂停一切强制性语言传播行为,包括教育、媒体、法律程序等,允许人类回归最原始的感知方式。
签署仪式当天,天空飘起了细雪。
摄像机拍到一位年迈的外交官在签字前,忽然摘下领带,解开西装扣子,深深吸了一口气,然后对着镜头微笑道:“这是我三十年来第一次觉得,我是为自己在做决定。”
***
十年过去,“心脉”网络已覆盖全球九成人口。
医学界发现,长期处于高同步θ波状态下的人群,不仅情绪稳定,免疫系统也显著增强。更惊人的是,某些先天性疾病竟出现自愈迹象??医生称之为“意识介导的基因修复”。
与此同时,战争彻底成为历史名词。
最后一个武装冲突地区,在双方指挥官共同参与一次为期四十九天的静坐仪式后,宣布永久停火。他们没有签订条约,也没有交换俘虏,只是彼此凝视了整整一个小时,然后相拥而泣。
有人说这是奇迹。
可亲历者说:“我们终于看清了对方眼里的孩子。”
科技并未停止发展,反而迎来了新一轮爆发。
但方向变了。
人工智能不再追求拟人化表达,而是致力于成为“沉默的协作者”??它们学会在人类需要时退后,在沉默中提供支持。机器人设计师甚至提出“无界面交互”理念:最好的服务,是让人感觉不到服务的存在。
虚拟现实也被重新定义。
最受欢迎的应用不再是游戏或娱乐,而是一种名为“共梦”的体验??两个陌生人戴上设备后,可在共享梦境中无言相伴,醒来后往往能准确描述对方童年最难忘的一幕。
专家称其为“跨个体记忆渗透”。
使用者却只说一句:“我终于不再孤单。”
***
而在归音谷的深处,那口古井依旧静静伫立。
某年春末,一场雷暴劈中了山谷最高处的枯树,火焰顺着干枝蔓延,眼看就要吞噬整片林地。可当火势逼近古井时,竟诡异地熄灭了??不是被雨水浇灭,也不是缺乏燃料,而是火焰本身仿佛“不愿前行”,在距离井口三米处戛然而止,余烬缓缓坠落,如同跪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