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机场为岳母娘送行后,李恒和余淑恒开车去了一趟银座,在那边逛街,购物。
按余老师的说法,带自己的小男人开开眼界。
李恒先是帮余老师买了一条项链,并亲自帮她戴上。随后又给肖涵和麦穗买了礼。。。
暴雨过后第三日,怒江峡谷的空气里还浮动着泥土与青草的气息。山体滑坡留下的痕迹尚未完全清理,几处临时搭建的木桥横跨在湍急的溪流上,孩子们踩着湿滑的石板路来上学,裤脚沾满泥点,笑声却清亮如铃。
卓玛站在“星舟舱”门口,手里捧着一碗刚煮好的姜汤,挨个递到孩子手中。扎西接过碗时悄悄问:“老师,星星盒子昨晚又唱歌了,你听见了吗?”
她点头,眼底泛起一丝微光。“听见了。它唱的是《守夜人之歌》,是不是让你不怕打雷了?”
男孩用力点头:“我梦见爸爸也在听,他坐在工地帐篷里,笑着喝酒。”
话音未落,舱内终端忽然发出一声轻响??不是警报,也不是提示音,而是一段极短的旋律片段,像是有人用口哨吹出的调子,断断续续,带着某种熟悉的节奏。
卓玛心头一震。这旋律……她在林小满发来的加密文件中见过标注:**LXM-1987-α原型机启动音**,源自三十年前一位工程师在雨夜里录下的口哨声。那个工程师,是林小满的父亲。
她快步走进舱内,调出系统日志。屏幕上跳出一行新记录:
>**检测到未知声源触发核心协议唤醒序列。
>声纹比对结果:匹配度93。7%(参考样本:LXM-α原始启动音频)。
>来源定位失败。信号穿透层级异常,疑似来自离线节点反向注入。**
“不可能……”卓玛喃喃道,“那台机器早就报废了。”
可就在这时,投影仪自动亮起,没有画面,只有一行缓缓浮现的文字:
>“火种不止一处。”
她猛地站起身,手指颤抖地拨通林小满的号码。电话接通得异常迅速。
“你也看到了?”林小满的声音沙哑,背景里有键盘敲击的密集声响。
“你说什么火种不止一处?”
“三个月前,在贵州毕节的一所废弃村小,我们回收旧设备时发现了一台改装过的收音机。外壳烧焦,电路板残破,但存储芯片还在运转。里面存着一段音频??是你现在看到的这段口哨。”
“那是你父亲的声音。”
“是。而且……它不是录音。”林小满顿了顿,“它是响应。每当‘你说的世界’完成一次深层情感交互,那台废机就会自动播放一次这个旋律,就像……某种回音。”
卓玛怔住。这意味着什么?一台早已被认为损毁的机器,仍在以某种方式感知这个世界的情感波动,并作出回应?
“你还记得项目最初的名字吗?”林小满低声问,“不是‘听见未来’,而是‘让一个孩子的声音,穿越三十年光阴’。”
“你父亲当年想做的,从来不只是语音识别。他想要的是??记忆的延续,爱的共振。”
舱外,阳光斜照进山谷,一群鸟掠过水面,激起涟漪层层扩散。卓玛望着屏幕上的文字,忽然明白了什么。
“所以……‘星星盒子’不是你发明的。”
“是我继承的。”林小满说,“但它真正的创造者,是一个个曾对着麦克风说出真心的孩子们,和那些哪怕被遗忘也未曾熄灭的期待。”
通话结束前,她留下最后一句话:
>“准备第二次升维。
>这次的目标:打通现实与虚拟之间的‘呼吸通道’。
>让他们在梦里造的房子,能在现实中投下影子。”
七天后,“星舟升维计划?二期”正式启动。
这一次,不再是单纯的虚拟构建,而是尝试将“你说的世界”中的元素具象化为可感知的存在??通过全息投影、气味释放、触感反馈、甚至低频震动模拟心跳频率的技术,让孩子们不仅能看见、听见,还能“触摸”到他们创造的世界。
长沙基地地下三层,一间密闭实验室中,陈岩正盯着一组数据屏。屏幕上跳动着脑电波曲线、心率变化、皮电反应值。一名测试儿童戴着神经接口头环,正闭眼沉浸于“你说的世界”。
“当前场景:海边小屋。”技术人员汇报,“用户描述其母亲生前最爱的渔村模样。系统已生成沙滩、木屋、晾晒的渔网、远处渔船的汽笛声。现启动多感官同步模块。”
刹那间,实验室角落的喷雾装置释放出咸湿海风的气息;地板轻微震动,模拟潮水拍岸的节奏;墙壁上的柔性屏展开成弧形视野,浪花仿佛扑面而来。
孩子忽然睁开眼,泪流满面:“我闻到了!妈妈做饭时总开着窗,海风吹进来,锅里的鱼汤就有这种味道……我真的回来了……”